③肝楔形切除術
凡病變侵及膽囊全層或鄰近肝臟者,應加肝楔形切除。根據病變范圍沿膽囊床邊緣作1.5~4cm肝楔形切除。
④肝右葉切除及肝Ⅳ、Ⅴ段切除術
用于肝床浸潤范圍較大及肝管已有直接浸潤者。
50年前即有人開始右半肝切除治療膽囊癌,文獻報道20余例,僅1例生存5年,說明該手術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Bismuth采用肝Ⅳ、Ⅴ段切除治療5例Nevin Ⅳ期病例,除1例有殘癌在術后2年復發(fā)死亡外,其余4例均健在,3例存活2年以上。手術死亡率也較低,遠期療效較好,故對于鄰近肝臟有轉移的病例,特別是膽囊壺腹部癌,肝Ⅳ、Ⅴ段切除是比較合理的擴大手術方式。
⑤其他鄰近臟器部分切除術
胃竇部、十二指腸、結腸肝曲如受侵犯,可將受累臟器連同膽囊作整塊切除。
⑥肝外膽管部分切除
位于膽囊頸部或延及膽囊管的病變,以及乳頭狀癌,應特別注意探查肝外膽管,如發(fā)現(xiàn)膽管受侵應爭取同時切除。
膽囊造瘺時或術后發(fā)現(xiàn)的膽囊癌,必要時應盡早行根治性手術,切除范圍應包括腹壁竇道周圍組織。已有胃腸道內瘺時應同時切除相通的鄰近臟器;急性穿孔的膽囊癌在手術結束時要用蒸餾水并抗癌藥沖洗肝右下間隙。
術后病理診斷的膽囊癌,有人稱之隱性膽囊癌,其實術后病理發(fā)現(xiàn)的膽囊癌不一定皆為早期。
因此,強調在術中常規(guī)剖開切下的膽囊進行檢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術后病理報告的膽囊癌,除Ⅰ期者外,應根據情況盡早再次手術,作區(qū)域淋巴結清掃或加肝楔狀切除術。
有人認為這類患者可進行放射治療2~3個月再行根治手術。
以往認為,病變已超出膽囊并已侵及鄰近肝臟、肝門部或肝外膽管有轉移腫塊并伴有黃疸,淋巴結已轉移至第3站,皆不宜行擴大根治術。
現(xiàn)有個別人采用膽囊、膽管切除合并肝右葉切除,膽囊切除合并胰十二指腸切除,肝右葉切除加胰十二指腸切除合并門靜脈、肝動脈切除重建等術式治療晚期膽囊癌,由于病例少尚很難評價。
(2)姑息手術
①姑息性膽囊切除術
病變已超出可根治的范圍,為緩解癥狀可行姑息性膽囊切除術;患者年齡過大、患有其他內科病或膽囊伴有嚴重感染等不宜擴大手術范圍時,亦應施行姑息性膽囊切除手術。
②膽管引流術
包括膽腸內引流術或支撐管引流術、膽管外引流術和PTCD外引流術等,用于伴有梗阻性黃疸者。
手術切除的預后比單純外引流術好很多,而引流術與未手術者沒有太大的差異。在一些惡性程度不高和進展比較緩慢的病例,股息手術可以延長生命。
在消化道癌中,膽囊癌的切除率及遠期生存率低,主要是病例多屬晚期的緣故。早期診斷極為重要。
對每一例的切除膽囊,關腹前都應該剖開檢查,必要時作冷凍切片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早期膽囊癌。
由于早期膽囊癌的預后顯著優(yōu)于發(fā)生淋巴結轉移者,故努力提高無癥狀的早期膽囊癌的檢出率成了近年來研究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