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養生就是養陽氣
當人體有不適的時候,體內就好比是陰冷潮濕的天氣,但只要太陽一出來,這種環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長、發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把人體的太陽托起來,讓它光耀我們的五臟六腑,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健康。>>>處暑這樣養生 疾病躲著你走
現在,有很多病比較難治,用常規的方法很難獲得好的療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這些疑難雜癥,這成了困擾我多年的一個難題。也正是這些難題,促使我常常在生活中結合著古人的智慧和經驗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尋,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讀《黃帝內經》,才發現其中暗藏著一個很重要的玄機。
這個玄機就是固護陽氣。《黃帝內經》中的《生氣通天論》篇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陰陽為"生殺之本始"。張景岳注曰:"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正是這兩段話使我悟出了治病和養生保命的真諦,困擾多年的難題一下子豁然貫通了。
原來,人的生命全在"陽氣"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護陽氣,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陽氣旺盛,人體的自我康復能力才能正常發揮,醫藥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陽氣的虛衰導致了我們的身體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健康問題,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醫藥無用,而是因為他們自身的陽氣沒有激發出來。
這個思路一打開,我馬上發現,原來,中國歷代名醫治病養生,無不是在調動人體的陽氣。
宋代的醫學家竇才是一位倡導陽氣養生的大家,他強調"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毖傷",其中,尤以艾灸關元為重點,他認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時候要灸關元穴一千壯,也就是大概灸一個月的時間,便可以保持強健旺盛的精力和體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會使小腹丹田處時常像有一團太陽那樣溫暖,使人其樂融融。
《黃帝內經》中的這一玄機,古代許許多多大醫都發現了,并且成功地用在臨床上;自此,我在治病和給人做健康指導的時候,也把固護陽氣作為核心內容,以此為指導,很多疑難雜癥迎刃而解。
我讓人們用站樁的方法振奮全身的陽氣,教人們利用穴位激起人的陽氣,利用食療等方法去征服陽氣的大殺手--濕氣。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養生,就是養陽氣。
當人體有不適的時候,體內就好比是陰冷潮濕的天氣,但只要太陽一出來,這種環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長、發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雙手,把人體的太陽托起,讓它光耀我們的五臟六腑,給我們帶來長久的健康。
3.現代人為什么會陰盛陽衰
我們應該調整呼吸和飲食,以養足身體的陽氣。在呼吸方面,應該多去呼吸那種帶著上天的靈氣和草木萬物的生機的新鮮空氣。在飲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來幫助陽氣的生發。
在現實生活中,體衰的人往往會出現下列癥狀:手足不溫,面色淡白無光澤,或面色黧黑,怕冷,對氣候轉涼特別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澆的感覺,喜喝熱茶、熱湯,疲乏無力,易出現慢性腹瀉、消化不良、營養不良、貧血或水腫等;其次是稍微運動則心慌、氣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瀉,勞累后浮腫,或夜間多尿,性欲減退,男性易陽萎、早泄,女性月經減少,不孕、不育……
這一切,都是陰盛陽衰的表現。人體籠罩在疾病氣勢洶洶的陰霾之下,陽氣虛衰,所以會出現這些癥狀。時至今日,上面那些癥狀似乎不再專屬于久病體衰的人,我們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癥狀中的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