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發展歷史
1949年以前,推拿學科的發展特點是存在于民間、發展于民間。由于當時的衛生政策不重視中醫,尤不重視操作型的醫療技術。
所以,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間存在和發展。這種發展的方式,其缺陷是受一地之限,缺乏交流;
但其優勢是由于我國疆域遼闊,植根于民間,易按照該地域流行病的特點和民間要求,發展為各具特色的推拿學術流派。
如魯東湘西的兒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禪推拿、山東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經穴推拿等等。
這些眾多的學術流派,是我國推拿學科的一大特色。這個時期,由于西方醫學的傳人,推拿與中醫其他學科一樣受到沖擊。
但推拿作為一門臨床學科,在沖擊中吸收了西方醫學的解剖、生理等基礎知識充實自身,如上海的滾法推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50年代以后,推拿學科有了顯著的發展。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所推拿專科學校——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1958年在上海建立了國內第一所中醫推拿門診部。
通過設科辦校,培養了一大批推拿專業的后繼人才,繼承和整理了推拿的學術經驗。
60年代初、中期,推拿療法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并整理出版了推拿專業教材和專著,開展了推拿的實驗觀察和文獻研究。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中,推拿作為一種無創傷、非介入性的自然療法,被國內外醫學界有識之士重新認識。
高等中醫院校正式設置推拿專業,如上海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于1982年招收本科生,培養推拿高級中醫師,1985年上海中醫學院還招收了第一批推拿碩士研究生;
全國的醫療機構、康復(保健)機構,普遍設立推拿(按摩)科,推拿被更為廣泛地應用到臨床各科;
1987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國性的推拿學術團體,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推拿學會;推拿的實驗研究也不斷地深入;
尤其突出的是,中醫推拿特色標志之一的學術流派,得到了充分的繼承和發揚。
據近幾年的統計,我國主要的推拿學術流派有小兒推拿、正骨推拿、運動推拿、指壓推拿、保健推拿、一指禪推拿、滾法推拿、內功推拿、經穴推拿、腹診法推拿等10余家。
在臨床研究方面,50年代后期。推拿的臨床應用范圍有傷、內、婦、外,兒等科病癥。
如1959年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推拿學校根據世代相傳的民間推拿臨床經驗整理編著的《中醫推拿學》,所列出的治療病癥即達70余種。
其中,內科病癥有頭痛、感冒、中暑、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婦科病癥有經閉、痛經、盆腔炎等;傷科病癥有椎間盤突出癥、腱鞘炎、傷氣等;兒科病癥有脊髓灰質炎后遺癥、腹瀉、驚風等;
外科病癥有癰、乳蛾等。50年代末期及60年代初期,醫學臨床開始逐步應用推拿治療食道癌、膽道蛔蟲病、小兒蛔蟲性腸梗阻、小兒腹瀉、流行性感冒、白喉、瘧疾、乳腺炎、電光性眼炎、麥粒腫等。
70年代初,根據推拿止痛的作用,開展了推拿麻醉,應用于甲狀腺摘除、疝修補、剖腹產、胃大部切除等10余種手術。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推拿治療內兒科疾病有了迅速的進展,如推拿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腹瀉、糖尿病等療效及其作用原理,都可通過現代檢測儀器加以證實并作出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