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唾液“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年過八旬的乾隆皇帝,其養身法之一就是“齒常叩,津常咽”。
五、莫嗔怒養肝氣
是指平時要心境平和,不要隨便發火。如果經常發怒,導致肝氣持續處于上行狀態,肝氣上逆,同時血液隨氣上逆,造成肝郁不疏,從而對肝臟造成損害。
若經常為生活瑣事動怒,甚至暴跳如雷,就可因怒火而氣亂,使心神無主,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臟腑功能紊亂而致病,甚至引起猝死。欲求肝氣條達,疏泄正常,就要“戒怒”、“制怒”,減少情志刺激,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
六、美飲食養胃氣
美飲食不是說要吃好的、吃貴的,而是說飲食結構搭配要合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同,所含營養成分也有差別,只有全面而合理地進行搭配,才能使人體獲得各種不同的營養,以滿足各項生理功能的需要。
《內經》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飲食為案,指出谷物、蔬菜、水果及肉類是飲食的主要組成內容。只有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才能補養胃氣。
七、少思慮養心氣
是指閑來不要胡思亂想。人必有所思,亦必有所慮,但過多思慮,則傷心氣而損壽命。《千金要方》指出:“但能不思衣食,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無煩,形無極……亦可長年”。
這里的不思,應當理解為避免過多的不正當的思慮。應當做到省思少慮,特別是對于個人得失、名譽地位、物質金錢等,不可以汲汲以求,處心積慮,以免失去心理平衡而影響身體健康。
中醫養生知識
1、按時喝水
口渴,提示體內缺水已頗嚴重,這時再補充它為時過晚。據調查研究,有經常飲水習慣的人,患便秘、尿路結石者明顯減少于不常飲水的人。而且,還對心肌梗死和中風等嚴重疾病有預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動脈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風病人,以及對水相對需要較多的孕產婦、青少年和嬰兒,更應該養成經常飲水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