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擊球動作的力學原理
對于很多剛接觸羽毛球的人來說都有一個困惑,那就是,在殺球的時候明明用了很大的力氣,打出的球卻不盡人意。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就是自己的動作不夠規范、
對于業余愛好者來說,可以一邊打一邊去體會“規范動作”的含義,逐步提高。
以擊打后場高遠球或殺球為例,所謂的“規范動作”,只是為了達到如下要求:一、球拍獲得足夠大的速度;二、完成球拍與球的正碰;三、擊球過程繃緊停頓。下面從力學的角度分別加以說明(以右手握拍為例)。
一、球拍速度
1、在同等條件下,球拍速度越大,所擊打的球速度也越大,這個道理容易明白。
2、如何獲得比較大的速度呢?這就要利用“引拍”和旋轉動作來實現。
引拍,就是為了使球拍在擊球前有一段加速的空間和時間,從而在擊球時獲得較大速度。引拍不是直接把球拍往后撤,而是同時把身體的右側及手臂往后撤。而旋轉就是實現加速的手段,如果沒有旋轉,僅僅是直線加速,所得到的速度可以說是遠遠不夠的。
旋轉過程既是為了獲得比較大的角速度,也是一個逐步增大旋轉半徑的過程,這樣才能獲得較大的(線)速度。
旋轉分為兩部分(連貫完成),第一部分是身體及肘部的旋轉,動作是以左腳為軸,身體右側以軸向前旋轉90度(注意只是原地旋轉,所以右腳不向前跨),同時肘部順勢向上抬起,手腕放松,球拍自然下垂于身體背部,肘部以肩關節為支點向前旋轉至肘關節正對前方。
第二部分是小臂及手掌的旋轉,動作是以肘關節為支點,小臂由下往上旋轉,同時手掌以腕關節為支點向上旋轉來帶動球拍旋轉,直至到達圖“完成旋轉”所示的擊球狀態。此時,球拍和整個手臂成一條直線,轉動支點已經是肩關節了,既實現旋轉角速度大,也實現了半徑大。
在這里,常見的不規范動作有:一是小臂沒有向上旋轉打開,與胳臂有90度左右的夾角;二是手掌沒有旋轉,而是小臂、手掌、球拍作為一個整體,以肩關節為支點向左前方“掃”或向下“拉”等等,雖然角速度不小,但半徑過小,同時容易造成擊球動作不規范。
二、擊球要正碰
當到達擊球狀態時,要使球拍與球發生“正碰”。
1、什么是正碰
就是球拍在擊球瞬間的速度方向與拍面垂直。
2、為什么要垂直
羽毛球的動能(反映了速度的大小)是通過網線的彈性形變所儲存的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要使羽毛球所獲得的動能比較大,則必須滿足兩個前提:一是網線所儲存的彈性勢能大,二是儲存的勢能大限度地轉化為動能。而正碰則是滿足這兩個前提的必要條件,正碰使網線垂直于拍面往后凹,發生彈性形變,儲存彈性勢能。
如果不是正碰(可稱之為側碰或斜碰),比如往下拉球拍,則網線將發生側移,側移過程網線之間發生摩擦,使球拍的動能有一部分轉化為熱能(內能),造成網線的彈性形變量減小,而在彈性勢能釋放的過程中(即由側移向原來狀態的恢復過程),又再次發生摩擦,機械能再次損耗,羽毛球所獲得的動能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