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種類就有很多,受老年人喜歡的就是陳式太極拳。而陳氏太極拳進過百年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演變出四大流派分別是楊、吳、武、孫。
1水火相濟
站姿一樣,右手由下向內弧線上提時要吸氣,然后向前弧線下落是要呼氣。手就像這樣一上一下的的練習吸氣呼氣。當手要向上提時吸氣這樣會使腎水沿背脊上升達于心,這樣不會使心火過于旺盛。手下落時,要呼氣,讓心火沿腹部下降,這樣不會使腎水過于寒冷,就這樣水火相交。
2運丹田
“丹田”約在臍下一寸半,腹內。位置是相對的,因人而異;沒有絕對的解剖結構,但卻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人的全身精氣集聚的地方,因此可以稱得上生命之源。 兩腳開一肩寬,自然站立。兩手掌心向內,置于腹前,以丹田為中心,兩手作順時針或逆時針運轉。運轉時由大圈逐漸轉小圈,越轉越小,直至丹田;然后由丹田而出,從小圈轉到大圈。如此循環往復,丹田內的精氣也隨著手在腹內運轉。
3開命門
命門位于兩腎之間,也沒有確切的解剖結構,但卻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從功能上看,具有腎陽溫煦的作用。前面講的丹田內的精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它們的蒸騰轉化是通過命門的溫煦和推動,所以命門是生命之火。站法同上式,兩手相疊,置于腹前。然后兩手向前向下走半圈,再內收并向上走半圈,如此往復運轉。在手上提時吸氣,向前落下時呼氣 。在此同時,腹內的丹田與命門也隨著圈子內轉交合,以命門之火溫煦丹田的精氣,在腹內運行、轉化。
4.乾坤運轉
站法要求一樣,雙臂自然放松,雙手從下向內上花弧線舉過頭頂時吸氣;然后雙手向前下落時要呼氣。就這樣上下反復練習有助于氣在身體里運轉,太極拳是一種強身健體的運動,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愛。
第一、關鍵是找好老師
一位優秀的太極拳老師有以下特點
1、輕松柔和
架勢平穩舒展,動作柔和。
2、連貫均勻
從起勢到收勢的整套動作都緊密銜接,沒有明顯停頓的地方,身體重心始終在一個平行線上前后左右移動。
3、圓活自然
在打太極拳過程中手臂的動作帶有弧形。
4、協調完整
整套動作上(手)下(腳)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干、四肢)一體,以腰為軸,用腰部力量自然帶動四肢。
5、剛柔相濟
既輕靈又穩重、既柔和又有力。
第二、人到心到
學習時要保證內心的寧靜,找到與老師能互動的感覺。邊聊天或者邊看別人扭秧歌邊打拳是毫無效果的。注意力不集中,自己內心不能安靜下來是學不好太極拳的。
第三、準備活動
正規的老師有一套規范的準備活動,大約需要30分鐘。它吸收現代運動的一般理論和方法,結合太極拳的項目特點又重點突出。首先從頸椎的小關節開始,嚴禁快速旋轉頸部的活動。要慢慢進行,以防有頸動脈型頸椎病的發作(頭暈甚至導致跌倒)。
肩部關節是我們身體內可以做動作方向多的關節,但生活方式和老化使得很多方向的活動退化了,因此肩部動作都要拉開到位,并停留幾秒鐘。在做上肢肌肉活動時,心率開始跳得快一點,身上開始發熱。然后腰部脊柱關節緩慢左右旋轉,接著髖關節、膝關節都分別進行旋轉牽拉。接下來是四肢和全身較大范圍和力度的活動以及整理活動。做完后全身發熱,肌肉韌帶拉開,以保證習拳中不受傷。
第四、動作到位
在練習的時候要嚴格遵照老師要求的動作練習,然后要搞清楚身法的走向。太極拳的練習與廣播體操不大一樣,應為練習太極拳的時間要常。想要掌握太極拳的的精髓就要長期的練習。
第五、馬步適度
很多人中年以后開始學習太極拳,總有一部分人因為膝關節疼痛而退出,一方面馬步不宜過低,保持在100度以上,膝關節不要超過足尖的高位馬步即可。還要注意足(腳尖)、膝、肘相對,意即膝關節與腳尖保持一致方向,以免膝關節扭曲受傷。
第六、堅持不懈
習練太極拳至少保證每周3~4次,好每天一次。堅持數年必有效果。鍛煉雖不能返老還童,但到老年后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人人想要達到的基本的目標。
第七、重內輕外
有一句精辟的話“走內不走外”。對于那些已經掌握基本武術動作的人,要體會身心松的感覺,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動作姿勢上,看起來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無論對于防身還是健體作用不大。這也是針對現在大多數打拳的健身者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