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津亦稱“赤龍攪海”、“胎食”,是古代的一種強身健體方法。古代養生家認為,咽津可以灌溉五臟六腑,滋潤肢體肌膚;流通血脈神氣,增強消化功能,延緩機體衰老。其具體做法是:上身自然挺直,安然坐于凳上,兩腿分開如肩寬,兩手輕放于大腿上,嘴唇微合,全身放松,摒除雜念。自然呼吸,輕閉雙目,思想集中在口腔處。
先用舌攪動口齒,一般是圍繞上下牙齒運轉,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依次輕輕攪動各36次,用力要柔和自然,然后用舌尖頂住上腭部1~2分鐘,促使腮腺、舌下腺分泌唾液,待口中唾液滿時,鼓腮含漱36次。漱津后,將口中津液分3小口咽下,咽時意識由口腔轉移到“丹田”。初練此功時津液不多,久練自增。此功清晨、午休、睡時都可做,多做效果更佳。
浴面養生法
歷代養生家十分強調“面宜多擦”。《孫真人衛生歌》說:“飛欲不能修昆侖,雙手揩摩常在面。”現代醫學認為,擦面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面膚彈性,減少皺紋,滋潤臉色,延緩衰老,可防治感冒,頭痛腦脹,迎風流淚,牙痛鼻塞,面癱淌涎。
具體做法是:兩手搓熱,掌心緊貼前額,稍用力從上往下擦到下頜,往返約20次;再用兩手大拇指指背,輕輕由上往下擦鼻兩側20次左右,以擦至面部紅潤微熱為度。同時,配合揉點印堂、迎香穴。每日至少做兩遍,方能生效。面部患有瘡癤未愈時忌用。
抓頭養生法
古代醫學認為,頭乃諸陽之會,“發為血之余,腦之唬”常梳理頭發,會促進諸陽上升,百脈調順,氣血不衰。抓頭養生法除用于保健外,還可防治神經衰弱、高血壓、動脈硬化、神經性頭痛、脫發、白發和斑禿等疾病。其具體做法是:手心向內,手指張開如抓癢一般。抓時閉眼,心神安定,身體放松,自前額抓起,經頭頂至后發際,再從后向前,循環往復,來回梳理。
抓時主要用兩小指頭的羅紋面進行按摩,其他手指隨著小指的按摩用指甲抓頭皮,動作勻緩輕柔,以免損傷頭皮。每天晨起、午休及晚睡前各做1次,每次10分鐘左右,平時有空亦可做,多做有益無害。
如果在抓摩頭部某一穴位時,意念集中于這個穴位,并且在呼氣時抓,吸氣時停,使心(意念)、氣(呼吸)、形(抓摩)三者同時進行,效果更佳。
總結:通過上文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古人養生方法有了一定的心得,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比較重視養生,如何正確養生很重要,對養生方法還不太了解的大家一起要看看這篇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