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原因
(一)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從胃癌高發區國家向低發區國家的移民,第一代仍保持胃癌高發病率,但第二代顯著下降,而第三代發生胃癌的危險性已接近當地居民。由此提示環境因素與胃癌發病相關。一些環境因素,如水土中含過多硝酸鹽、微量元素比例失調等,可直接或間接通過飲食途徑與胃癌相關;飲食習慣的改變可影響胃癌發生危險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處于低社會經濟水平,吸煙、飲酒過度,缺乏新鮮菜、水果,經常食用霉變、腌制、熏烤等食物,過多攝人食鹽,均可增加胃癌發生的危險性。其機制可能與引起胃粘膜損傷,食物中含有硝酸鹽、亞硝酸鹽、苯臍花等前致癌物或致癌物,食物中缺乏具有保護作用的抗氧化劑(維生素C 、維生素E 和微量元素硒)等因素有關。
(二)遺傳因素
在胃癌發病中遺傳因素的作用不如在結直腸癌中重要,胃癌家族性聚集少有報道,但胃癌的家族史仍可能是一個危險因素,雖然這也有可能反映了家庭成員共有的環境因素。約1 %~3 %的胃癌屬遺傳性胃癌易感綜合征,其中Dcadherin 基因突變所致的遺傳性彌漫性胃癌(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是較為清楚的一種。在青少年發生的胃癌中,遺傳因素的作用可能更大些。個體的白細胞介素-1p(IL-1p)基因多態性影響H .pylori 感染后胃粘膜炎癥、萎縮和胃酸分泌。攜帶某些IL – 1p基因型的個體H . pylori 感染后胃粘膜炎癥程度重、萎縮明顯、低胃酸,從而增加了胃癌發生的危險性。
隔夜飯能吃嗎
隔夜飯要少吃但并非不能吃
吳詠冬主任說,如果食物在0-4攝氏度環境下、保存時間不超過20小時,變質的可能性較小。食用這樣的便當致胃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就好比我們乘飛機旅行,輻射是難免的,但是這點輻射不足以致病一樣。
隔夜飯要少吃,但也不是絕對不能吃。福建省質監局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食品檢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對出鍋后裝在保鮮盒里冷藏的青菜、紅燒肉、紅燒魚、米飯分別進行了保存時間為半小時、4小時、9小時、24小時的檢測。結果發現,這些飯菜所含的亞硝酸鹽均小于1毫克/千克。常溫下保存了4小時的肉,亞硝酸鹽含量也低于1毫克/千克。國家對亞硝酸鹽含量的限量規定為:蔬菜為4毫克/千克,鮮肉為3毫克/千克,大米為3毫克/千克。
從健康角度來說,隔夜菜尤其是隔夜的青菜,不僅營養價值低,還易變質。蔬菜中都含有硝酸鹽,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葉柄、葉片、莖、根、花、薯塊、鱗莖、果實、種子。也就是說,豆角、黃瓜、番茄、洋蔥之類蔬菜硝酸鹽含量很低,而菠菜、韭菜、芹菜等蔬菜就相對含有較高硝酸鹽,易變質。隔夜的飯菜受到污染后細菌會大量繁殖,引發胃腸炎,甚至導致食物中毒。
吳詠冬主任提醒說,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都有一些胃部的毛病,比如常見的萎縮性胃炎。有些患者擔心萎縮性胃炎會癌變,其實,僅有1%的患者可能會轉變為胃癌,且自身免疫性的萎縮性胃炎發展成胃癌的可能性更大些。早期胃癌多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如上腹部疼痛、食欲減退、胃部悶脹、嘔酸、突然消瘦等。當臨床癥狀明顯時,病變已屬晚期。因此,若想及早發現病情,就應堅持定期體檢。尤其是40歲以上人群,每年到正規體檢中心體檢是有效的預防方法之一。
不食隔夜飯的原因
魚、肉和豆制品只有微生物繁殖的問題,亞硝酸鹽的問題基本上無需考慮。
魚、肉和豆制品相比,豆制品更容易腐敗。它們的共同麻煩是可能繁殖危險致病菌,比如恐怖的肉毒梭菌。這種菌能產生世上第一毒“肉毒素”,毒性是氰化鉀的一萬倍。毒素在100度以上加熱幾分鐘能夠破壞,但如果沒有熱透,是非常危險的。
大家常說的隔夜可能產生有害物,其實說的是蔬菜。因為蔬菜中含有較高水平的亞硝酸鹽,在存放過程中因細菌活動可能逐漸轉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不過,如果僅僅是在冰箱中放一夜,這種亞硝酸鹽的上升還遠遠到不了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程度。但無論如何,蔬菜是不建議剩24小時以上的,涼拌菜就更要小心。
隔夜飯菜如何正確存放
無論是哪一類食品,在室溫下放的時間越長,放入冰箱中的時間越晚,微生物的“基數”就越大,存放之后就越不安全。
進入冰箱之中,降溫的速度也很重要。如果冰箱里東西太滿,制冷效果不足,或者菜肴的塊太大,冷氣傳入速度慢,放入的菜很久都難以把溫度降下來,那么也會帶來安全隱患。
隔夜湯存放有講究
許多人喜歡煲湯,喝不完的湯放入冰箱里,第二天煮滾了再喝。好的保存方法是湯底不要放鹽之類的調味料,煮好湯用干凈的勺子勺出當天要喝的,喝不完的,好是用瓦鍋存放在冰箱里。因為剩湯長時間盛在鋁鍋、不銹鋼鍋內,易發生化學反應,應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