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分析學的理論認為,兒童焦慮癥的病因是如果本能欲望由于某種原因不能得到滿足而被壓抑在無意識內,就會引起內在的沖突,神經癥癥狀的形成乃是一種防御機制,通過舫御機制被壓抑的欲望經過改頭換面得到了滿足,內在沖突得以緩和從而避免了精神崩潰的嚴重后果。
(2)條件反射理論認為,使大腦興奮和抑制過程過度緊張或過度交替,其靈活性過度緊張,將已形成的條件反射消失,出現緊張不安等高級神經活動失調的征象。某些焦慮傾向完全是習得的結果。
(3)神經內分泌研究發現,焦慮癥病人尿中兒茶酚胺(CA)排出增多,主要是去甲腎上腺素(NE),提示焦慮癥與外周NE的釋放增多有關。有人認為兒童焦慮癥患者傾向具有高警覺水平和高自主神經系統的反應性。焦慮發作時血中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出現一系列癥狀,如心跳加快、皮膚蒼白、多汗、口干等。
兒童焦慮癥早期癥狀?
兒童焦慮癥的臨床表現:幼兒期情緒上多表現煩躁、好哭泣或吵鬧,難以安撫和照料,不易撫養,氣質上多屬于“難養育型”。3歲以后易表現害怕、恐懼、或有大禍臨頭的不祥感覺。
1.焦慮體驗
無客觀不良處境或不足以引起緊張的處境下,而表現出一種緊張、惶惶不安的心境和情緒體驗。較大的兒童可以訴說自己煩躁、緊張、恐懼和不高興,年幼兒童難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安和惶恐,而常表現為哭鬧且難以安撫。
2.精神與行為異常
焦慮常伴有不安的行為。兒童焦慮癥的癥狀如年幼兒常有哭鬧、打滾、打人或自傷,年齡大者多表現坐立不安、來回走動、注意力難集中、煩躁、發脾氣,甚至搔首頓足、唉聲嘆氣,多方勸解難以消除。
3.軀體癥狀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兒童焦慮癥的表現常伴有出汗、心悸、尿頻、腹痛、惡心、手顫、手腳發涼等。有時出現睡眠障礙,如夜驚、多夢。
長期焦慮可以對社會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如學習效率下降,適應能力缺損。
結語:社會壓力變大的情況下,很多家長把自己的壓力也轉壓在孩子的身上,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健康的。給孩子一片天空,讓孩子放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