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不和睦
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家庭和睦可以培養孩子活潑聰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愈合的創傷,孩子的情緒會變得焦慮起來。家庭不和睦會使孩子痛苦難言,受傷的心靈、受壓抑的性格和焦慮的情緒會使孩子萬念俱灰、悲觀厭世。這種焦慮狀態如果不能得到調節和解脫,無形之中會毀掉一個人。
二、家長期望值過高
望子成龍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處心積慮,嘔心瀝血,甚至"踏破鐵鞋"為孩子尋覓成才的路。但是,人們往往會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而落得事與愿違。
三、懼怕考試
心生焦慮:讀書、升學、就業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但家長過高的期望值,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效應,給孩子造成嚴重的焦慮心理。這種焦慮會使孩子在考場上情緒激動緊張,甚至會因恐懼而出現怯場現象。心理學家認為:學生懼怕考試更多的是懼怕失敗。
兒童焦慮癥詳細解析:
兒童焦慮癥的產生與兒童氣質、對主要撫養者的依戀、父母的教養方式等有關,是上述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應激性變化,兒童焦慮癥的病因如轉學、住院、依戀者的變化等均有可能促使該障礙的發生。
1.心理社會因素
兒童早期社會化過程的人格形成與塑造極受父母影響,兒童焦慮癥的起因尤其受母親的情緒與教養態度之影響。有些焦慮特質或神經質的母親,往往將不良的情緒投射給兒童,從而使兒童出現“潛移默化”的焦慮傾向。兒童早期社會應付方式單純而有限,在新情景中遇到各種應激事件時,往往身處矛盾而無法解決,極易產生情緒波動和焦慮;持續的壓力可使兒童產生所謂“廣泛性焦慮’’和恐懼。
2.遺傳因素
情緒障礙在雙生子中有較高的同病率,單卵雙生子尤其明顯。并且有家族性高發病率,大約20%的焦慮癥患兒一級親屬中有焦慮癥狀。對后者另一可能的解釋是,父母焦慮情緒對兒童情緒長期投射的結果。有些患兒自幼具有易患素質,兒童焦慮癥患者表現為不安、易煩躁、難照看、易受驚嚇等,并逐漸演化為相關人格類型。青春期后可能表現情緒不穩定和內向,表現多愁善感、焦慮不安、嚴肅、古板、保守、悲觀、孤僻和安靜等特征。另外,年齡、性別和軀體狀況與情緒障礙的發生也有關。年齡大的兒童的發生率較年齡小的高,大年齡組中女孩較男孩的發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