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鍛煉效果,太極拳不但可以象八卦掌那樣,同一個架子有高中低三盤練法,還可以同一個架子以慢中快三種不同速度進行練習。一是中速,中等高度架子;二十以慢速,較低的姿勢,每個動作完畢停下來幾秒鐘,這樣打一遍拳大概需要個把小時。每隔一兩天這樣練習一次,有利于功力增長,我們稱它為“功架子”;三十以較高的姿勢,較快的速度,每隔三五天練習一次,有利于提高技擊反應能力。快架子會失去一些慢架子的表現形式,但無論怎樣快,均應不失要求為度,我們稱它為“打架子”,初入門者即可將“養架子”與“功架子”混合練習,只不過練“功架子”的目的主要是檢查動作正確與否。平日走架,是知己的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不合?稍有不合,即速改換。養架子需有一定基礎,才可以混合運用這三種方法。養架子無害,功架子和快架子對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尤其是老年練習者總以適度為妙。只要掌握好尺度,許多長于技擊的太極拳家不是也很長壽嗎?太極拳慢練雖無時間要求,但也不是無限度的。那些死氣沉沉,半死不活的練法,并不是太極拳運動。一些研究表明,當運動時心跳速率加快不超過50%時,即沒有鍛煉效果。一些人說練習太極拳越慢越好,作為自身體會雖未嘗不可,但作為普通規律未必有科學根據。因為內家拳是以慢練為主的拳法,有人就批評練八卦掌時轉的很快,令人眼花繚亂。其實八卦掌走圈也應多慢少快,多轉少換,慢練時如太極拳。太極拳練時雖綿綿不斷,頓挫不明顯,但發力時卻與八卦掌形意拳一樣剛整頓挫。就是說太極拳并不是只要慢,不要快,而是兩者相輔相成。健身也罷,技擊也罷,都要靈活掌握,適度運用三種架子,混合練習,打破單一沉悶的練習方式。不偏執于一端,糾正那些錯誤見解,恢復傳統太極拳本來面目,對提高太極拳運動水平不無益處。
有力打無力,手快打手遲,是技擊所必須遵守的規律,太極拳亦不例外,前輩太極拳家為什么提出了“四兩撥千斤“的技擊境界呢?四兩真的可以撥千斤嗎?我們肯定地回答”不可以“,難道先輩說的不對嗎?他們并沒有說錯,主要看我們如何去理解這些話。慢練太極拳又特殊目的,慢練本身并不是目的,技擊時雙方出手如閃電,當對方打來之時,太極拳家練就“舍己從人”的功夫,這叫“引進落空”,為了“引進落空”,所以“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我先動”,彼不動時重心沒有移動,此時四兩不可能撥動千斤,彼微動時重心已移動,便為四兩撥千斤創造了條件。對方勁力落空之后,瞬間重心不穩甚至前俯后仰,這時輕輕在對方著力點加一點所謂四兩之力,對方即會應聲倒地。此時發勁速度當然快于對手,力量當然大于對手,于志均先生在他的《太極推手修煉》中稱之為“陰陽驟變”。如果得機得勢,能夠做到下肢無論在對方的內側還是外測,從前面直插到其背后,還會將對方擎發出丈外。所謂四兩撥千斤,不過是千斤落空在前,四兩撥動在后而已,傳統拳論稱之為后發制人。事實上,后發之力也遠不止四兩,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說:剛者以千鈞之力遏百均,柔者以百均之力而破千鈞。此百均之力比較符合技擊格斗時的情形,四兩只是形容。
知難行易與知易行難互為辨證,太極拳大概更能體現這個觀點。格斗技擊瞬息萬變,動緩則緩隨易,動急則急應難。太極拳理想的技擊境界首先是要“引進落空”。當對方以極快的速度打來,你怎能夠以很慢地速度去接手呢?這當然要快。當將對方引進落空之后,機會稍縱即逝,你怎能以很慢地速度將對方撥倒呢?這當然也要快。“彼微動,己先動”之動更要快,快從何而來?這就不是慢練拳架所能完成的了。平時也需要兼練快架子快散手。在各武術流派中,幾乎都有“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概念,太極拳尤其重視且充分發展了這項技術。傳統武術招法無數,當對方腿擊摟膝,佯攻假打,拳打寸勁,或也是以后發制人等時,單一招式即難以戰勝對手。太極拳也有許多其他技法,楊澄甫有極深的推手功夫,但他在《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讓然不厭其煩地介紹了太極拳的一招一式,如果所謂推手八法或者十三勢確能代表太極拳的一切技術,楊氏何必再說那么多呢?除孫式太極拳外,大多數流派都非常重視招法訓練。太極拳與其他拳法一樣,也要進行全面技術訓練。當然,這一切都需要“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