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武當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之區別
區別之一:
陳式太極拳內動功法理論借鑒了人身經絡學說原理,在經絡的基礎上提出“纏絲動”學說。經絡是以頭身為總綱,布滿人體的氣血通路,周身的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順著運載著人體的血氣,它從內到外連貫起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血氣”一詞在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季氏》,后來《靈樞·經脈》均有論述,《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里便有了“中經維絡”一語,到了五代時徐鍇的《說文解字系傳》就有了“五臟六腑之氣血分流四脈也”記述,在《黃帝內經》“衛生等五十二”又有“其氣內五臟,而外絡肢節,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陰陽相隨,內外相貫,如環之無端”之說。
因而說人體經脈是起溝通表里和滲透氣血,統率聯絡,調節盛衰的作用,它的循行逆順布流于肢體,并有一定的方向。陳式太極拳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暢通氣血,內氣潛轉”。這一點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敘述詳細。如:《十二經奇經圖歌》,《衛氣論》,《臟腑配地支圖歌》等,明確講出內氣運行與纏絲勁的重要關系依據,陳鑫先生云:“纏絲精之大圈小圈約有六層,與人身之皮膚、肌肉、筋腱、網膜、骨節、腦髓六層適相符合,凡血氣之流通,精神之凝聚,皆可于上下升降、表里出入時,驗其圈之大小,而能得其環中者,當自知之。”因而說陳式太極拳的周身纏繞運動,是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的內在運動,它溝通表里,滲灌激活機體每個細胞,這是陳拳支柱纏絲勁理論之一。
區別之二:
陳式太極拳的始創者以《易經》學說貫穿拳理,創造出一種別于武當張三豐太極拳的纏絲勁路,這在一些陳拳史料里均有較大篇幅論述。《易經》乃儒家之經典,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流傳,其理深奧,影響廣泛。陳拳受其影響,吸取《易經》循環奧妙之理,創出“圓化發方”的獨特理論。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敘述傲河圖與纏絲圓勁關系曰:“河圖實為纏絲勁之祖,單開如一字,兩頭合注周圈,撐開為太極圓圖,錯之則為纏絲圖”,敘述傲洛書與外形方圖解日:“洛書實為方形之祖,猶是智欲圓,而行欲方之意,且太極拳實系外方而內圓,上圓而下方,方者其形圓者神也,耍拳者不可不知。”又曰:“洛書四十五數,一三七九奇數居四正,天地水火也。二四六八偶數居四偶,雷風山澤也。五居中為皇極即太極也。縱橫斜正之數皆得十五以符八節,內含勾三股四弦五者,八隱喻矩方合成河圖規圓,凡太極拳之周旋曲折皆依為法而莫能外。”從上述可明晰看出陳拳是以《易經》學說原理,創出太極化勁圓與發勁方緊密相連的纏絲勁。纏絲勁是陳拳與武當張三豐太極拳區別之二,也是本質的區別。
區別之三:
從武當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在戰略戰術的論述中,抽出重點然后把兩者合璧對照后,可看出陳拳與《孫子兵法》的關系極為密切,細細揣摩研究,便能清晰的看出陳拳吸取了兵法的理論精華,兩者實為異曲同工之道。孫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他在創立軍事學說中,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和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而陳拳創拳較晚,自然會受到《孫子兵法》的影響,因而陳拳所闡述的攻擊和防御理論里,著有大量的兵法思想。如1、《陳氏太極拳匯宗·用武要言》曰:“拳術如戰術,擊其不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孫子兵法》曰:“攻其不備,襲其不意。”2、《陳氏太極拳匯宗-用武要言》曰:“捶自心發,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孫子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陳拳采用了知己知彼有把握的發放戰術。3、《陳氏太極拳匯宗·拳經總論》曰:“足隨手運,圓轉如神。凡手足一動一靜皆要其轉圈。”《陳氏太極拳圖說》曰:“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不滯機”等等。《孫子兵法》曰:“混混沌沌,形圓而不敗也。”“方則止,圓則行,故善與人之勢,如轉圓而于千仞之出者,勢也”等等。
陳拳在《易經》學說的基礎上又吸納了兵法形圓的戰略思想,這是顯而易見的。4、《陳氏太極拳匯宗》曰:“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脈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孫子兵法》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等等。陳拳借鑒了兵法常山之蛇自衛反擊,相互策應,周身一體之攻擊防衛理論,《孫子兵法》總計十三篇戰略理論,陳拳便采用了《計篇》《戰篇》《謀篇》《勢篇》《虛實篇》《軍事篇》《地篇》等七個章節。
總結:通過上文的學習大家對武當太極拳有所了解了吧,武當太極拳主要側重于練習太極拳的技擊發力,整套動作剛柔相濟如行云流水,小編建議大家可以試著去練習一下相信會有很大的感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