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飲食忌過量
中醫防病治病的寶書《黃帝內經》中關于飲食有這樣精辟的論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就是說飲食過量,就要損傷腸胃。
“夏季,尤其是進入小暑后,島城許多市民喜歡邊喝啤酒邊消暑納涼,不經意間就傷了腸胃。”謝旭善主任說,中醫學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體后天的生長,發育,健康與否,皆受脾胃影響和支配。而一些市民習慣坐在路邊吃大排檔,熬夜喝酒納涼,不知不覺就吃多了喝多了,這很容易傷及脾胃。因此,夏季,尤其是進入小暑后,更不應多食、過食、大食、嗜食、暴食,否則,脾胃受傷,健康受損。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因此,食滯并非如此簡單,謝旭善主任提醒,夏季要積極預防食滯,護養脾胃。
“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小暑節氣從穴位入手護佑脾胃
專家說,飲食應以適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癥;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致飲食阻滯,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
正如《千金要方·養性序》所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
“人在大饑大渴時,容易過飲過食,急食暴飲。所以在饑渴難耐之時,亦應緩緩進食,另外在沒有食欲的情況下,也不能勉強進食,過分強食。”謝旭善主任說,梁代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等。”因此,夏季,要注意防范腸道疾病,避免傷及腸胃。
小暑節氣起居有講究
小暑標志盛夏來臨。專家提醒說,值此時節,公眾在起居和著裝上應該有所講究:起居要定時,露宿不可取,衣著勿赤膊。
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作一些相應的調整,適當地減緩生活節奏,平靜地、有計劃地進行工作,有利于減少焦慮的情緒。>>>小暑養生 少動多靜
專家表示,夏季起居作息要有規律,一般是晚上10點至11點就寢,早上5點半至6點半起床,一旦養成了定時就寢的習慣,比較容易排除氣候對睡眠的干擾,上床不久即可入睡,并很快轉入深睡,早晨也容易自然醒。此外,三餐及鍛煉、用腦、休閑的時間均應明確。這種“定時”在夏季,尤其是盛夏時節尤其重要。
盛夏時節,為了保證充足的體力和精力,午飯后半小時好作短暫午睡。李艷玲說,人的體能需要午睡,不是“懶睡”“貪睡”“浪費時間”,是不花錢的“自然保健法”。夏季晝長夜短,夜間睡眠時間少,午睡是對晚上睡眠的補充。實驗表明,每天午睡30分鐘,可使冠心病的發病率減少三成。
盛夏時節,很多人喜歡在室外露宿,這種習慣不好。專家解釋說,因為當人睡著以后,身上的汗腺仍不斷向外分泌汗液,整個肌體處于放松狀態,抵抗力下降,而夜間氣溫下降,氣溫與體溫之差逐漸增大,很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不適,引起消化不良或腹瀉。
盛夏時節,高溫酷暑,有些人喜歡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李艷玲說,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時,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所以,盛夏時節好不要光著上身。”
結語:小暑既然有個"暑"字即可看出這個節氣溫度之高,西瓜、綠豆等家常食物也到了發揮作用的時候!為了避免中暑,除了要注意防曬,減少外出時間,也要多吃些清涼的食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