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會覺得小孩子夜里哭哭鬧鬧是挺正常的事情,其實不是這樣,有種病叫做夜啼,就是常見于半歲以內的嬰幼兒,所以需要我們的新爸爸媽媽要注意給孩子做治療。下面我們有請今天的嘉賓陳紅老師做客山東衛視養生視頻!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陳紅
1993年至1995年曾于北京積水譚醫院工作,1995年至今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按摩科工作,擅長手法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病,在教學科研方面有獨到見解。著有《中醫舌象診斷》、《推拿輔導教材》、《中醫執業醫師輔導習題集》。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山東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夜啼
本病多見于半歲以內的嬰幼兒。啼哭是嬰兒一種本能性反應,因為在嬰兒時期尚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哭”就是表達要求或痛苦的一種方式。如饑餓、口渴、衣著過冷或過熱、尿布潮濕、臀部腋下皮膚糜爛、濕疹作癢,或蟲咬等原因,或養成愛抱的習慣,均可引起患兒哭鬧。這種哭鬧是正常的本能性反映。有些疾病,如佝僂病、蟲病、外科疾病等也可引起嬰兒啼哭,均不在本節討論范圍。預防除加強日常護理外,飲食應以乳類、粥食為主。
中醫認為小兒夜啼常因脾寒、心熱、驚駭、食積而發病。(1)脾胃虛寒,癥見小兒面色青白,四肢欠溫,喜伏臥,腹部發涼,彎腰蜷腿哭鬧,不思飲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緩,指紋淡紅。治宜溫中健脾。(2)心熱受驚,癥見小兒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口鼻出氣熱,夜寐不安,一驚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安神。(3)驚駭恐懼,癥見夜間啼哭,面紅或泛青,心神不寧,驚惕不安,睡中易醒,夢中啼哭,聲慘而緊,呈恐懼狀,緊偎母懷,脈象唇舌多無異常變化。治宜鎮驚安神。(4)乳食積滯,癥見夜間啼哭,厭食吐乳,噯腐泛酸,腹痛脹滿,睡臥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膩,指紋紫滯。治宜消食導滯。
夜啼的的療法
外治療法
將艾葉、干姜粉炒熱,用紗布包裹,熨小腹部,從上至下,反復多次。或用丁香、肉桂、吳茱萸等量研細末,置于.普通膏藥上,貼于臍部。用于脾寒氣滯證。
針灸療法
1、艾灸神闕 將艾條燃著后在神闕周圍溫灸,不觸到皮膚,以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連灸7日,用于脾寒氣滯證。
2、針刺 取穴中沖,不留針,淺刺出血。用于心經積熱證。
推拿療法
1、分陰陽,運八卦,平肝木,揉百會、安眠(翳風與風池連線之中點)。驚恐者清肺金,揉印堂、太沖、內關;脾寒者補脾土,揉足三里、三陰交、關元;心熱者瀉小腸,揉小天心、內關、神門。
2、按摩百會、四神聰、腦門、風池(雙),由輕到重,交替進行。-患兒驚哭停止后,繼續按摩2—3分鐘。用于驚恐傷神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