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是明末清初創立,僅在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的范圍內傳播。后來由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帶到京城,開枝散葉。經過不斷的完善,成為了現在的陳式太極拳。接下來小編就告訴你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是怎樣的。
告訴你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有哪些
陳式太極拳的配合規律,從全身來講,為眼、身、步、手四個主要部分。從軀干來講,分為上、中、下三盤。我們先講軀干的基本規律,人頭至頸部為上盤,胸、脊、腰部為中盤,小腹、尾骨以至襠、腿、足部為下盤。上盤的頭部要中正。術語說:"虛領頂勁。"《十三勢行功總歌》中說:"滿身輕利頭懸。"頂和懸字雖不同,方法是一樣的。正如陳鑫解釋的:"如同用繩子從頭頂百會穴將全身向上懸起似的。"只要下向內收,則頭頂自然中正向上,而頸也自然立起。眼法,總要平社,卻方--每式的主要方向。但陳鑫加了"耳聽身后"四字,以防有人從身后襲來。
中盤的脊要隨著頂勁的上領而同時立直,胸部既不外挺,也不內收。術語謂之含胸拔背。含或涵的意義都是要求松圓而不壓近肺部,以便呼吸通暢。腰部亦以中正為主,但陳式每一動作民和向左右旋轉。轉的角度,一般不超過45度。在步法進退時,可達90度,或大至360底以上。腰是隨著對方的變化,左右旋轉以帶動步法進退。所以既要保持中正而不偏不倚,又要靈活旋轉。一則忽隱,一則忽現。但不許前傾后仰
下盤尾骨微向后翻的問題。陳鑫指出:"尾骨長強穴(尾骨下端)微向后翻。"這樣的姿勢可使小腹下邊斜向里收。一來氣自然沉于丹田,二來大腿根的兩條大筋放松,可加大軀干旋轉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與平衡。各式太極拳都以斂臀為規律,其實這是為了糾正突臀之病,但斂臀過大就會違背拳理。所以陳鑫講的長強穴微向后翻,是和其他太極拳的區別,而且也是陳式軀干方面要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