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紅茶
臺灣於日據時代開始生產紅茶,一開始試種在桃園地區,但成效不好。直到1920年代引進印度阿薩姆紅茶,分別在埔里、水里、魚池等地區試種,結果發現日月潭地區氣候環境非常適合阿薩姆種生長。試種的成效非常優秀,所制成的紅茶在各地茶會皆得到相當高的評價,埔里、水里、魚池等地區種植紅茶的風氣從此逐漸發展開來。
1940年代末是臺灣紅茶興盛的時期,當時全臺紅茶外銷出口量曾高達七千馀公噸,紅茶當時是南投魚池、埔里地區興盛的產業,但後來又逐漸沒落。民國六十六年南投縣政府正式將埔里、水里、魚池等地區的紅茶整合以「日月潭紅茶」命名對外行銷。
由於近年來世界性紅茶生產過剩,加上國人飲茶風氣改變,日月潭紅茶種植已逐漸減少,但日月潭紅茶在茶市場仍有相當多的愛好者,仍是臺灣相當知名的茶品。
日月潭:臺灣地區大的天然湖泊,又稱龍湖,亦為聞名遐邇之山水佳勝。位于南投縣中部魚池鄉之水社村,地處玉山山脈之北、能高瀑布之南,介於集集大山(潭之西)與水社大山(潭之東)之間。潭面遼闊,海拔約760公尺(2,495呎),面積約900馀公頃。舊稱水沙連、龍湖、水社大湖、珠潭、雙潭,亦名水里社。潭中有小島名光華島(舊稱珠嶼),以此島為界,潭面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似月鉤,故名日月潭。潭水碧藍無垠,青山蔥翠倒映,環山抱水,形勢天然。該潭除可泛舟游湖、賞心悅目外,其環湖勝景殊多,諸如涵碧樓、慈恩塔(9層塔,高約45公尺〔148呎〕,建於海拔955公尺〔3,133呎〕之青龍山上,為環湖風景區之高點)、玄奘寺、文武廟、德化社、山地文化村及孔雀園等。
日月潭是臺灣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為全省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國少數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閑”;陳書游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于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