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效有別 用無定量
被分在中藥學教研組的雷老并不滿足于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他認為,學中藥學,首先必須認識藥,并對藥性極為熟悉,有實踐更能幫助理解教學。于是,深山峻嶺中常能看到雷老帶著學生識別、采集藥物和標本的身影,常去的地方是青城山和峨眉山,哪里生長著哪些藥材,雷老如數家珍。背篼、水壺、藥鋤就是雷老的“采藥三寶”,說到這里,雷老笑著說,我還總結了 “采藥三得”——餓得、累得、認得。采藥是件苦差事,遇上稀少的藥材,要帶土挖出來,帶回去種在學校的苗圃里,方便對學生進行現場教學,苗圃里五百余種的藥材,都是雷老利用教學之余的時間,和學生辛辛苦苦采回來的。
實踐加理論的結合,讓雷老對藥材的認識非常深刻,在談及現代人工種植藥材好像越來越多,它們和野生藥材是否藥性有很大區別時,雷老說,其實能人工種植種的藥材種類有限,有些藥材對環境、生長過程等要求苛刻,否則會導致藥性變異或減少,這類通常是名貴藥材??梢源竺娣e種植的僅是紫蘇、荊芥這類廉價藥,但這類藥材野生的多,很少有人會大面積種植。此外,對于藥性也不能簡單地認定野生的就一定好,藥性的來源是藥材中的有效成分,主要受三個方面影響:一是生長多年的老藥比生長時間短的新藥有效成分高;二是海拔高的藥材藥性會更好一些;三是在前兩個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土地貧瘠的地方比土地肥沃的地方生長的藥材藥性好。
“一個優秀的醫生,應該非常熟悉不同產地的藥材藥性,隨時咨詢藥房,掌握新的藥材情況,才能做到開方時心中有數。其實藥無定量,除了要考慮藥效外,還要綜合考慮個人的體質好壞、年齡大小、病情輕重、身體強弱情況,在一定范圍內浮動,比如古代人身體素質普遍比現代人好,因此古代藥方的劑量也是偏大的,再比如經常勞動的農村人的用藥劑量一般也比缺乏運動的城里人大,舉個例子來說,發汗解表類藥,城里人吃15克就行了,但農村人吃這個量就達不到效果。病情重者的用藥量也需要比病情輕者大。”針對小編提出的如何界定用藥量的疑問,雷老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