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漱口有助預防猩紅熱
發燒是猩紅熱的首要癥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張立伐教授提醒,通常,猩紅熱起病很急,患病的孩子表現出怕冷、發燒,輕者發燒38℃~39℃,重者可達到39℃~40℃,同時,可能伴有惡心和嘔吐、頭痛,扁桃體出現紅腫或有化膿性滲出物,嗓子非常疼痛,尤其是在吞咽時。張立伐介紹,大多數患病的孩子發病12小時后,皮膚上出現皮疹,偶爾也有少數孩子在2天后才出現。皮疹早出現的部位是頸部及上胸部,一天就可遍布全身;皮疹呈鮮紅色,針頭大小,有些像“雞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壓時,可使紅暈暫時消退,受壓處皮膚蒼白,經十余秒鐘后,皮膚又恢復呈猩紅色,這種現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紅,但無皮疹,口唇周圍及鼻尖則顯得蒼白,故被稱為“口周蒼白圈”。此外,出疹后3~4天,患病孩子的舌苔剝脫,舌乳頭紅腫,很像鮮紅的楊梅,故稱它為“楊梅舌”,這些都是猩紅熱的特殊癥狀。
別將猩紅熱當普通感冒
張立伐提醒,孩子患了猩紅熱,必須及早使用抗菌素治療,早期注射足夠的青霉素,可以縮短病程,加快病愈。目前,由于青霉素的廣泛使用,患病后癥狀較輕的孩子已明顯增多,一般在注射青霉素1~2天后,皮疹即可消退,體溫也逐漸下降。但不可隨意停藥,需要聽從醫生的囑咐繼續用藥1周,直到癥狀完全消失、咽部紅腫消退才可停藥,切不可當成普通的感冒。否則,體內的溶血性鏈球菌并未完全消滅掉,會引起很多嚴重的并發癥。患病的孩子一定要臥床休息,多喝白開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飲食。
怎樣預防猩紅熱
猩紅熱的傳染性極強,但目前尚還沒有疫苗預防,因此應注意切斷傳染源。猩紅熱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的,一定要經常保持居室內空氣新鮮,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多去空氣清新的花園玩耍或散步。
幼兒園發生猩紅熱流行時,可每天采用鹽水漱口,對患病的孩子應馬上進行隔離治療,一般治療7天后方可解除隔離,以免傳染給別的孩子。無論是幼兒還是大人,只要與猩紅熱患者有過密切接觸,都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趕快服藥預防,如服用復方新諾明片、注射青霉素等,尤其是曾經患過腎炎或風濕熱的孩子。
結語:猩紅熱起病很急,而且傳染性極強,所以說一定要讓您的孩子遠離傳染源,這樣才能夠為孩子的健康加一分保障。(文章原載于《健康向導》,刊號:2012年1期,作者:荀健,李云云,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