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鮮的好處與選購方法
常吃海鮮好處多
營養學家瑞克·斯羅德博士在新的《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發表了文章。他說,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應多吃海鮮,好是保證每周2—3次,每次100克。海魚中的不飽和脂肪酸 能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減少,同時還能抵抗血液凝固,從而減少老年人患冠心病、高血壓和中風的幾率。專家們認為,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少吃海鮮,每周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
生吃海鮮注意衛生專家強調,如果非要生吃海鮮,一定要注意衛生,建議好食用前先將海鮮放在4℃環境下冷藏1—2小時,然后在淡鹽水中浸泡,以達到殺菌目的。
烹調海鮮時應掌握好時間,不應蒸煮過長,否則不但影響口感,還會降低營養價值。另外還應注意,活魚被殺死后,不宜馬上蒸煮,好過15分鐘,等到魚的肌肉變軟后再做。
海鮮含汞量超標的新聞近經常見報,使很多人心里直打鼓:到底還能不能吃海鮮呢?美國的營養專家研究認為,海鮮,包括魚、蝦、蟹、貝類,仍然應該是人們日常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過,有些人確實應該少吃海鮮。海鮮的含汞量越來越高,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如果常吃海鮮(指每周4次以上,每次100克以上),會影響胎兒和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育,而且某些癥狀要到孩子7歲甚至是14歲以后才出現。專家們認為,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少吃海鮮,每周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
患有痛風、關節炎和高尿酸血癥的病人應少吃海鮮。因為海鮮中嘌呤含量較高,病人吃了以后容易在體內形成尿酸結晶,加重病情。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應少吃海鮮,因為海鮮含碘量較高,過高的碘也會加重病情。
購買海鮮須“三動”
(1)動眼。看魚眼,眼睛呈透明無混濁狀態,表示新鮮度高。再看魚腮是否緊貼,魚表面是否有光澤。蝦殼應完整、有彈力富光澤,殼色光亮。螃蟹及貝類海鮮外殼應富光澤,肢體硬實有彈性。魷魚、章魚等則應皮膚光滑、爪彎曲,斑紋清晰。
(2)動手。用手按海鮮肉質,若內質堅實有彈性,按著不會深陷,即表示新鮮。再看肉表面有無黏液,無黏液表示新鮮度高。
(3)動鼻。用鼻子聞一聞,如果是一般海鮮特有的鮮味,表示新鮮。反之,若有腥臭與腐敗之味則應避免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