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天,人們就會犯困,這對工作和學習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解決它。那么春困怎么辦呢?中醫是如何對待春困的呢?我國古人治療春困有什么妙招呢?帶著這些疑問和小編一起來看本文吧。
春困秋乏這是自然現象,因此春困不是病,這是因為然氣候變化、氣溫回升而產生的一種暫時生理現象,因此我們不要太擔心。但是春困也是非常難受的,因此治療春困也是勢在必行。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即春天的開始,萬物將重新萌發。按中醫學的“天人相應”原理,從立春開始,人的陽氣亦逐漸生發。
但是在此之際,還有一些人會老打不起精神,好像老睡不醒的“春季犯困”現象發生。如果有某些基礎疾病的患者要特別注意了,春困可能是疾病信號和舊病復發的前兆。如精神病發作前所出現的抑郁癥狀,肝炎前期的低熱嗜睡現象,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因體虛引起的困乏都有春天老想睡覺等表現。此外,高血壓患者在春天出現老想睡覺、哈欠頻頻,則很可能是中風的先兆。大部分的人卻是處于用腦過度,耗神傷氣的亞健康狀態。
中醫學的五行理論認為春屬東方,五行歸木,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又認為肝主升發,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正常情況下,人體氣血陰陽處于一個動態平衡的中間狀態。“春困”的出現提示人體出現了亞健康信號,使人體的陽氣處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需讓肝氣順應春天自然之氣。針對“春困”,《黃帝內經 素問》提出要:“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的養生原則。
有“春困”現象的話,可以運用中醫的外治法刺激穴位,提神醒腦,應對“春困”,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輔助功效。常用的穴位有“內關”、“足三里”、“風池”、“太陽”、“百會”、 “太沖”。
內關穴
距離手腕掌面橫紋的中點之上兩寸,兩根筋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可以緩解春季疲勞的惡心、胸悶、心慌等癥狀。
足三里
在外膝眼下四橫指(3寸)處。
功效:可強身壯體,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還可以有效緩解胃腸道疾病的多種癥狀。
風池穴
沿著耳垂一直向后推,所摸到的一個凹陷地方就是。
功效:可提神,同時緩解眼部疲勞。
太陽穴
在兩眉梢后凹陷處。
功效:不僅能夠提神,還可以緩解頭痛。
百會穴
在頭頂正中心,兩耳尖直上連線的中點。
功效: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
太沖穴
在足背側,當第1、2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功效:可以降壓平肝,清利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