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恢復的中醫方法
對于中風后遺癥出現的肢體偏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障礙、胸脅脹滿等肢體經絡不利的表現均屬于氣滯血瘀,需要行氣祛瘀,使體內氣機和調、血脈流暢,關節得到疏利。
氣滯會導致血行不暢而血瘀,血瘀亦會使得氣無法通行而氣滯,因此中藥方面多會重用行氣以及活血化瘀的藥物,以下為醫生經驗方,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行氣活血方
黃芪50克、當歸6克、桃仁9克、紅花6克、地龍12克、牛膝15克、雞血藤30克、杜仲15克、骨碎補15克、巴戟天10克。
此外,中風后應該戒煙限酒,飲食清淡也是需要提倡的,尤其在清晨和晚間的時候要經常飲水。
氣滯血瘀體質宜少吃鹽,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不宜吃甘薯、蠶豆等容易脹氣的食物。
不宜多吃肥肉、奶油、蛋黃、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響氣血運行。不宜吃冷飲,避免影響氣血運行。
針灸治療中風一般療程為10天至15天,療程之間休息3至7天,根據病情的輕重一般需要治療1至3個月左右。
中風1個月內為急性期,1個月至半年為恢復期,半年以后為后遺癥期。
一般急性期和恢復期針灸療效較為顯著,而后遺癥期則療效較遜。
因此中風接受針灸治療越早,治愈率越高,致殘率越低。
中風患者的功能鍛煉
中風偏癱除針灸等綜合措施外,應加強功能鍛煉,以加快恢復的速度和改善恢復的程度。功能鍛煉可按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對早期臥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對其癱瘓肢體進行按摩,預防肌肉萎縮,對患側肢體作屈伸膝、屈伸肘,屈伸手指等被動運動,避免關節僵硬。
稍能活動的病人可在他人攙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動,以防止心血管機能減退。
2、在第一階段基本鞏固后,可做些扶物站立,身體向左右兩側活動,下蹲等活動。
還可在原地踏步,輪流抬兩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側方移動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
鍛煉時,應有意使患肢負重,但活動量宜逐漸增加,掌握好鍛煉時間,防止過分疲勞。同時可作患側上肢平舉、抬高、上舉等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消除浮腫。
平臥床可主動屈伸手臂,屈伸手腕和并攏、撐開手指,練習用手掌轉動健身球。
3、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時將腿抬高,做跨步態,并逐漸進行跨門檻,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樓梯等運動,逐漸加長距離。
下肢恢復較好的病人,還可進行小距離跑步等。對上肢的鍛煉,主要是訓練患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如自己梳頭、穿衣、解紐扣、寫字、洗臉等,逐漸達到日常生活能夠自理。
在進行功能性鍛煉時除樹立信心外,還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也不可心灰意冷,半途而廢。只要堅持鍛煉,大多數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