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為行經期或行經之前,大便稀薄,或面目及四肢浮腫,腹部脹滿,舌質淡紅,舌苔白膩,飲食不思,神疲肢乏,經行量多,經色淡淺,經質稀薄,脈象濡緩。
方用參苓白術健脾湯。
此方具有健脾益氣 ,化濕調經之功效。
若兩脅脹滿,兼腹痛即瀉的經行腹瀉。
可采用白芍痛瀉散:白術,芍藥,陳皮,防風。
( 2)腎虛型
表現為頭昏耳鳴,肢冷畏寒,經行大便泄瀉,或清晨起床泄瀉不止,腰骶酸軟,月經色淡,經質清稀,舌苔白潤,脈象沉遲。
方用黨茯白術健固湯
黨參,吳茱萸,補骨脂,茯苓,白術,肉豆蔻,薏苡仁, 巴戟天,五味子。
此方具有健脾固腸,溫腎扶陽之功效。
餐桌上越來越豐盛,“吃”出來的疾病也越來越多。人們對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關注度不斷提高,慢性腹瀉卻未得到重視。長期腹瀉帶來的營養物質缺乏不但嚴重影響身體機能,還給“瀉一族”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中醫認為,脾胃主運化飲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又稱為“后天之本”。脾胃不和,百病始生。
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進食不潔的食物或飲食不當固然可能會腹瀉,此外,精神過度緊張、焦慮抑郁、情緒起伏不定,亦會導致腸道功能紊亂,產生腹痛和腹瀉癥狀。
另一方面,若受了涼,特別是小腹受涼,亦會導致腹瀉。
此類腹瀉的特點是腹部咕嚕作響,同時大便烯爛,原因是腸道因發炎而加速蠕動,同時將腸內尚未完全消化和吸收的食物,以及大量水分排出體外,因此排出不成形的糞水。
引致腹瀉的另一個原因,是身體對某類食物過敏,以致影響消化吸收,例如許多人因缺乏乳糖酵素,無法消化牛奶或乳類制品的乳糖。一但進食此類食物,便會腹瀉。
中醫學上所謂的脾虛泄瀉。若脾的運化呆滯,水液便積留在身上,即所謂的濕。
腸內水份過多,會加速腸的蠕動,引致腹瀉及大便烯爛。要保持脾臟健康,要注意日常飲食,好避免進食過多肥膩及寒涼食物。
平日可多用淮山藥、蓮子、芡實煮湯,有健脾效益。
若腹瀉情況持續一段時間,而糞便有血跡或顏色有變,或體重不斷下降,便需要作出詳細檢查,以防有更嚴重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