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
如果您身邊有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家人或朋友,相信您對該病的危害能有較深的認識。可是對該病了解較少的人而言,他們往往會對疾病的危害有所輕視或夸大。
1、關節疼痛
可發生在全身任何滑膜關節,但常出現在雙手及雙足小關節,如近端指間關節、趾間關節、掌指關節和/或跖趾關節。病變累及碩下頜關節時出現咀嚼疼痛,嚴重時可導致張口困難。
2、關節活動受限
晨僵往往是先出現的癥狀,且持續至少一個小時以上,這和骨性關節炎的晨僵一般不超過15分鐘不同。晨僵的時間長短和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關節腫帳和畸形在慢性患者中導致關節活動嚴重受限。
3、關節畸形強直
炎癥期關節腔積液導致關節腫脹,長時間的關節炎導致關節骨軟骨破壞,肌腱韌帶損傷,出現嚴重的關節畸形。
4、肌肉萎縮和肌力下降
疼痛引起肌肉活動減少,造成廢用性肌肉萎縮和肌力減退。炎癥反應直接侵襲肌肉組織也會導致肌肉疼痛、異常感覺和肌肉萎縮。晚期出現肌硬化和攣縮。
5、日常生活活動受限和心理障礙
因為關節疼痛和畸形,患者的生活質量會不大如從前,在心理上容易形成壓力,從而加重疼痛癥狀。
類風關屆中醫的“痹癥”范躊,其臨床特征則與“歷節病”、“白虎歷節風”較為相似。漢代張仲景在《金匾要略》中,對“歷節病”的主要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療方藥已有較系統的論述。
其中所載桂枝芍藥湯、烏頭湯、越婢加術場等方因其療效顯著,至今仍被沿用。
繼后,在唐代《千金方》、明代《普濟方》、清代《張氏醫通》等著作中,對本病關節晚期變形的特點均有形象的描述,并收載了治療歷節病的各類藥物處方及針灸、按摩等多種治療方法。
中醫對類風關病因病機的認識,經過三十年的臨床實踐和理論探索,自前比較傾向于外邪、正虛、瘀加三個方面。
外邦由于久居嚴寒之地,或常在野外、露天住宿或居住潮濕,冒雨涉水等等,以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壅塞經絡,凝滯關節,久而為痹。若風寒濕邪郁久化熱,熏蒸津液,飲酒積聚形成濕火而成風濕熱痹。
正虛由于稟賦不足或調攝不當,遂使氣血虛弱,腹理疏豁,寒濕之邪乘虛而人,阻遏營衛留連于筋骨血脈而致病。
病變主要涉及。脾、肝、腎三臟。脾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脾虛則四肢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