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血壓低屬氣血虛,屬于精虛血弱引起的“眩暈”、“虛勞”,其病因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攝生調養不濟引起,或勞累過度致血脈空虛,氣弱血虧,心脈清竅失其充養而出現這癥狀。多用補氣養血類產品治療。
但此類病需長期使用,為了避免一些產品的副作用,所以中醫尤其強調食療,開發出了一些食療佳品,效果十分顯著,且安全性很高。
研究發現,口服九制黃精飲對調理低血壓具有良好的效果,此產品采用黃精、山藥、大棗、枸杞子、肉桂、百合等成分組成。
組方中黃精、大棗、補氣養血,心氣復心陽振則能鼓動血液運行。
現代研究表明,黃精能抗自由基對心肌細胞的損傷,興奮心血管運動中樞,故能保護心肌、增加心肌收縮力、提高心排血量,肉桂有增加血管張力、顯著提高動脈血壓的作用。
蠶蛹蛋白營養神經,提高內分泌器管機能。
地黃、百合,黑豆等滋陰生津、具有潴鈉保水、擴充血容量及類固醇樣作用。
全方的組成符合中醫的氣血津液學說,又符合現代生理學調節血壓的機制,起到了補氣健脾、滋陰生津、養血濡脈、強心增容收縮血管、提升血壓的作用。
試食試驗證明,九制黃精對升高收縮壓與舒張壓及緩解臨床癥狀均有顯著效果,其升壓作用溫和,服用簡單,安全性高。
1、抓住本質,治以補氣為要
病理性低血壓(眩暈)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雖有虛實之分,但以氣虛為基本病機,臨床表現亦多以虛證為主,本虛標實證亦不少見,單純實證卻寥寥無幾。
原因在于:病理性低血壓(眩暈)多為勞逸失調、思慮過度、飲食不節或稟賦不足,損傷心脾,致中焦虧虛,心脈乏力,氣血不充,清陽不升,腦絡失養所致。而氣虛日久,必然會波及到陽氣、營血、脈絡等組織,產生陰血虧虛、陽氣不足、氣陷不升、血脈瘀滯的癥狀。
但審癥觀舌,仔細辨別,病情仍以氣虛為根本,其他病理表現為枝末。
所以心脾氣虛不僅是病理性低血壓的基本病機,而且是決定病理性低血壓發展預后的關鍵樞紐。
《醫學衷中參西錄》載“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憒,腦力心思,為之頓減。若其氣虛且陷,或下陷過甚者,其人即呼吸頓停,昏然罔覺”。
患者多表現為頭暈目眩、疲乏無力、精神倦怠、食欲不振、面色萎黃、心慌失眠、畏風自汗、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虛濡。
治療當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以補益心脾之氣為第一要旨,以四君子湯、保元湯為基本方,通過甘溫補氣的方法,健旺心脾,補益氣血,進而升壓定眩。
基本用藥應選用人參、黃芪、山藥、茯苓、白術等,并常以人參與黃芪為君藥,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經,善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為補氣之要品。
黃芪味甘,性溫,入肺、脾二經,善補肺脾之氣,《藥鏡》云:“人參養氣,無黃芪而力弱。”二者相配,可以通補一身之氣,協調臟腑氣機,合而共奏補益心脾之氣,臨證化裁,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