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脫發
中醫認為,毛發不僅具有儀表功能,又是體內氣血盛衰的外在標志。《雜病源流犀燭》曰,“毛發也者,所以為一身之儀表。”這種儀表有兩種含義,其一,毛發命名的含義,發,拔也,拔擢而出也,眉,媚也,嫵媚也,須,秀也,物成乃秀,鬢,隨口搖動,髯髯也,髭,姿也,姿容之一類也。
既概括了毛發的儀表功能,又反映了從儀表的外證探知機體的成熟,其二,毛發榮枯驗證氣血的盛衰,這是古人在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至今仍然是臨床診療毛發疾病時方便、直觀的方法之一。
關于脫發之病名,《內經》稱“毛拔”、“毛墜”,《難經》稱“毛落”,《諸病源侯論》稱“鬼舔頭”,《外科正宗》稱“油風”(斑禿),明清以后一直沿用此名。脂溢性脫發,古代稱“發蛀脫發”,早見于清代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以后許克昌的《外科證治全書》又載有“蛀發癬”之名。
脫發的分類與治療(分為生理性脫發與病理性脫發兩大類)
1、生理性脫發
毛發分為硬毛與毳毛。頭發約8-11萬根,硬毛分為長毛和短毛。長毛包括頭發、胡須、腹毛陰毛,毳毛為人體所特有,又稱汗毛。
頭發的顏色因宗族不同而異,有黃、棕、黑、白等不同顏色,頭發的粗細、稀密也因人而異,頭發的自然壽命3—7年,到時便脫落可自己再生。
因此,每天脫落80根以內均在正常范圍,謂之生理性脫發,四季之中尤以秋天脫發更為明顯。每天零散脫發超過80根以上者為病理性脫發(散在脫發)。
2、病理性脫發
①精神性脫發,常有情緒波動、煩躁、過勞、失眠、驚嚇等因素而導致突然脫發。三五成片,多少、大小不定,頭皮光亮,無自覺癥狀,僅發于頭部數片者稱為斑禿,若脫掉1/3以上者謂之全禿,繼發眉毛、胡須、腋毛、汗毛脫落者則為普禿,與斑禿相同,只是癥狀加重,病情發展而異,沒有性質區別。
另外,單有眉毛或胡須呈片狀脫落者仍是斑禿之例。
治療這一類脫發,初期宜疏肝理氣,調理氣血,選用逍遙散加味治療,后期耗血傷腎,引起血虛腎虧,則以養血滋補肝腎為主,選用《外科正宗》神應養真湯加味內服。
外用海艾湯熏洗(艾葉、菊花、薄荷、防風、蒿本、藿香、甘松、蔓荊子、荊并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