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貴在修“三寶”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單從養生角度看,老子的“三寶”應為養生修性的箴言。
“慈”為修身之本
老子把“慈”作為三寶之首,體現了老子珍重生命,愛惜生命的一貫思想。“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說的何等明白!只有能夠以珍視自己生命去珍重天下人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給他。雖說這是老子給帝王講的治國之道,若借鑒過來,也是很好的養生之道。
老子認為,名、利、權、物皆為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如果被這些所累,勢必傷心勞神,憂患不解,損害身心健康,故而多病折壽。所以老子告誡我們:“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可見,凡事知足者常樂,情緒愉悅,保身心而延年。
寬容,更是“慈”的核心。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上德若谷,報怨以德”。這是何等寬懷宏量的高尚情操,更是老子倡導的思想。一個人若能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德報怨,不計個人得失,必受人尊重,人際關系和諧;有了這種情懷,更會使自己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是“仁者壽”的道理。
“儉”為養性之根
一個人活在世上應多想點別人,少想點自己,這是“儉”的原則。老子要人們“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如貪名、貪利、貪功。終日沉溺于燈紅酒綠、坑騙欺詐之中,必招禍損身。
所以警告人們:“甚愛必大費,多藏心厚亡。”并諄諄告誡世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細細品味這些話,真乃養性之道的至理名言。注重養性,清心寡欲,以“儉”為本,從為社會為他人多做奉獻中獲得幸福和歡樂,自然而然地達到強身延年之境界。
“不敢為天下先”為養心之道
“不敢為天下先”,其精髓是不爭、處下、柔順,體現了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發現,凡是活著的東西都具有柔韌性,而枯死的東西則具有堅硬性。老子以水為例,詳細闡說了不爭、處下、柔順、無我、寬容等“不敢為天下先”的豐富內涵。
他說:“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水是柔弱的,但“柔弱勝剛強”,水是處下的,“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善其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谷”的特征是:空虛廣闊包容一切。在老子眼里,柔弱處下是做人應具備的特性,因而提倡“不爭”。
做人處世應有水的品格,虛懷若谷,謙讓居下,如果事事爭強好勝,爭名奪利,出人頭地,好為人師,驕傲自滿,浮躁浮華,不僅易遭眾人所惡,更會導致自身心理失衡,引發多種心身疾病。
有人會說,在當今競爭的社會里,要是不爭,豈不要去做一個懦夫?不是的。關鍵是你如何去理解“不爭”二字。老子說的好:“知其雄,守其雌。”“夫惟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如能做到融強于弱,納雄入雌,就會使你外柔內剛,具有無窮的力量,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以不爭達到爭的目的。這樣,才能順應自然,遵循客觀規律,在自然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才能更好地體現自我,實現自我,使生命價值得到升華,從而真正獲得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