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用艾草:藥店有賣的,點燃后在關元穴烤即可。
4、少鹽,幫助腎排水;
5、適當午睡;
6、戒煙戒酒;
7、早上吃上三片姜;
8、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
9、避開環境的濕
日常生活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10、艾灸除濕
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及養生保健的作用,對春季除濕邪更是有他法所無法替代的良效。
胃脾除濕: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如果體內濕氣很重,腸胃不適,可每日或隔日1次,連續施灸2-3周。養生保健可每周1-2次。
頭暈頭痛、精神不振: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10分鐘,擦干后上床仰臥,由他人將清艾條點燃,對準足底涌泉穴施行溫和灸,雙足每穴各灸15-20分鐘。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