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推拿的作用
中醫推拿的作用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滑利關節。《素問·血氣形志篇》中說:“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素問·舉痛論》中說:“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說:“因跌撲閃失,以致骨縫開錯,氣血郁滯,為腫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
經絡遍布于全身,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溝通和聯結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孔竅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組織,再通過氣血在經絡中運行,組成了整體的聯系。推拿手法作用于體表局部,在局部通經絡、行氣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氣血循著經絡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響到內臟及其他部位。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開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按點合谷穴可止牙痛。由此可知,推拿治病不僅是以痛為輸,而且還必須根據經絡聯系的原則,循經取穴。
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區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局部組織發生生理反應,這種反應,通過神經反射與體液循環的調節,一方面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又引起整體的繼發性反應,從而產生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的改變,達到治療效果。
推拿對局部組織的作用,據觀察,直接接觸肌膚操作的摩擦類手法,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細胞,改善皮膚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強皮膚光澤和彈性;強刺激手法,可引起部分細胞蛋白質分解,產生組織胺和類組織胺物質,加上手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皮膚肌肉的營養供應,使肌萎縮得以改善,損害的組織促進修復;手法的斷續擠壓,可增快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有人在狗的粗大淋巴管內插入套管,看到推拿后比推拿前淋巴液流動增快7倍;在家兔的兩側膝關節內注射墨汁,并對一側膝關節進行推拿,發現推拿后一側關節內的墨汁已移向遠處,未經推拿一側關節內的墨汁依然大部分存留)。由于病變部位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改善,加速了水腫和病變產物的吸收,使腫脹攣縮消除;牽拉、彈撥、整復等一些手法,如運動關節類手法,可解除軟組織的痙攣、粘連、嵌頓和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