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感染性黃疸
感染性黃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
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細菌感染以敗血癥黃疸多見。
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后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后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5、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這種黃疸一般B超檢查即可確診。
此外,還有藥物性黃疸。
如由維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藥物引起者。
遺傳性疾病如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陷、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半乳糖血癥、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囊性纖維病等也可引起黃疸。
不論是何種原因,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后較差,除了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還可能引起死亡。
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敗血癥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
平時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一旦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馬上及時送醫院診治。
面對寶寶的黃疸不要緊張也不要著急,是生理性的自然會消除,是病理性的就抓緊時間治療,平時注意仔細觀察,精心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