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溫通法針具:臨床上根據不同癥狀、不同穴位,選擇不同粗細的火針。
(3)強通法針具:三棱針、毫針、梅花針、火針、火罐、橡皮止血帶。另外,注射針頭、小手術刀片等也可作為放血用具。
二、詳細操作步驟
(一)微通法
(1)持針:拇指在內,食指、中指在外,固定針體調神定息。
(2)進針:采用努勁單手進針。方法是用拇指二指捏緊針體,微露針尖2~3分,置于穴位上,以同手中指按壓穴位的旁邊,把曲屈的拇指二指突然堅實而有力地伸直努勁,使針尖迅速透過表皮及真皮。除了一些特殊穴位,大多用這種努勁單手進針法。
(3)候氣
彈指法:手離針柄,以指彈動針柄,使針體振動。食指向外彈為瀉法,拇指向內彈為補法。
刮針法:以食指按壓針柄,拇指指甲緩緩刮滑針柄。實證向上刮,虛證向下刮。
飛針法:以拇食指二指捻轉針柄,旋即放手,再捻再放。
搗針法:用右手腕部抖動,使針穴在原部位上下作小幅度頻繁提插。
(4)補瀉法
針刺形式以輕、柔、徐為主,刺激量以小、漸、久為主,對機體產生作用的性質以酸、柔、熱為好,對機體的影響以舒適、輕快、精神振奮為目的。
進針后,采用“探索式”刺入地部,所謂“探索式”,就是徐徐漸進而輕巧地把針尖納入地部,要求得氣過程由小漸大,行氣時如履薄冰,以小角度的捻轉法或微弱的雀啄法,要求感傳面慢慢擴大,感傳線細而緩,在這個基礎上,以柔和的單向持續捻轉,角度一般180°為宜,同時再送針深入1~2分,然后留針。在留針過程中,針感緩緩增加至起針時仍存在。要求留針過程中,針感繼續存在,甚至較前略加明顯,然后慢慢減弱消失。一般重補時用此手法。如需要輕補時,操作手法為進針得氣時不再繼續操作。此時患者穴位處無明顯感覺,但留針過程中患者常感到局部酸麻脹或沿經線向某一方向感傳,產生欣快感、舒適感等,而且這種感覺逐漸加大。
針刺形式以重、剛、疾為主;針刺質量以大、迅、短為主;對機體的影響以明顯的、觸電性的麻酥感為佳,從而達到祛邪的目的。具體操作方法:進針后,迅速將針尖插入地部,要求得氣過程要快、大,行氣時較頻捻針柄或快而大為度的提插針體,要求感傳面大并且迅速,感傳線粗而疾,在這個基礎上,以快速的左右角度相等的捻轉,同時輔以快的提插動作,使針感顯而著,達到大的感傳面和遠的感傳距離。如此反復操作3~5次后,把針提起1~2分,然后留針10分鐘左右。一般重瀉法采用此術。
(5)留針法:是指針刺施用補瀉法后,將針置于穴位上的停留階段。大多留針20~30分鐘。
(6)出針法:起針必須聚精會神,如思想不集中,就容易丟針,或漫不經心一抽而出,引起出血或造成血腫。起針時,左手拿棉球按住穴位,右手拇食二指握住針柄往外提拔,然后左手輕輕按揉針孔,以免出血。
有的穴位局部血管多,組織疏松,如頭部的太陽穴、聽宮、睛明、翳風、下關等穴處,起針時如不馬上揉按,很容易引起血腫,這些穴位應當特別注意。
在運用補瀉手法時,主張補法起針宜緩,不應在出針時再施以刺激,特別在留針短,針下仍有沉、緊的感覺時,應把針體“順”至松動后,再徐徐出針,揉按針孔;瀉法起針宜速,輕輕覆蓋針孔即可,不必揉按。
(二)溫通法
火針療法的操作規程如下
(1)定穴位:除了直接針刺病灶局部外,不論是選擇經穴還是尋找壓痛點,都要在消毒針刺之前,在選定的穴位上加以標記,一般都是用拇指指甲掐個“十”字,以保證針刺的準確性。
(2)消毒:定好穴位以后,先用2.5%碘酒棉球,以穴位為中心向四周畫同心圓消毒,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以同樣的方法畫同心圓脫碘,待酒精干后即可施術。
(3)針體加熱:點燃酒精燈,根據針刺深度決定針體燒紅長度。燒針一定要以燒紅為度。
(4)進針:將針燒至通紅時,非常迅速地將針準確刺入穴位,并迅捷將針拔出,這一過程大約只需要1/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