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闕穴為任脈經腧穴。任脈為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里,二者皆經過臍。此處又為沖脈循行之所,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故沖、任、督三脈“一源而三歧”,皆交匯于臍,故神闕為經絡之總樞,經氣之匯海。加之奇經八脈縱橫上下,溝通內外,所以神闕與百脈相通,內聯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故神闕穴有調理臟腑,扶正祛邪,溫補脾腎,回陽救逆,調理脾胃,理腸止瀉,息風開竅,寧心安神,交通心腎,制約膀胱,溫經通絡,祛風除濕,調和氣血,調補沖任的功效。
現代研究表明,刺激神闕穴會使臍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末梢進入活動狀態,以促進人體的神經、體液調節作用,提高免疫功能,激發抗病能力,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尤其是能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調整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從而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膝關節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該穴五行屬土,為土中土穴,可統治一切與脾胃有關之疾,還具有保健強體之功,自古為歷代醫家所推崇。正如古人所云:“三里有白術之強,桂附之熱,參茸之功,硝黃之性。”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刺激足三里穴能使胃腸蠕動變得有力而規律,并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調節心律,而且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還有雙向調節作用,從而提高機體防衛疾病的能力。
合谷屬多氣多血之陽明經,偏于補氣、調氣;太沖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偏于補血、調血。兩穴一陽一陰,一氣一血,一腑一臟,一升一降,上下相配、陰陽相配能夠使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達到調和營衛、祛風解表、寬胸理氣、平肝息風、鎮靜安神、解痙止痛、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止痛之功能。中脘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為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穴位下正好是胃體中部,具有調理脾胃,化濕降逆(在于升降、燥濕的調理)。豐隆穴為古今醫學家所公認推崇的治療痰濕證的首選要穴,具有通經活絡、通調脾胃氣機,能使氣行津布,中土得運,濕痰自化的功效。針刺聽宮穴可以刺激鼓岬黏膜表面的血管神經叢,治療耳鳴及眩暈。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之輸穴、原穴,是心原氣留止之處,為養心神要穴,具有寧心安神、通經活絡、開郁散結之作用。印堂穴位于督脈之上,針刺印堂穴能通竅蘇厥,通調十二經脈之氣,使陰陽協調,氣機暢達。
針灸并用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多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大多數病人常無明顯癥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如上腹不適和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反酸噯氣等。臨床表現多樣,癥狀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常常并不一致。慢性胃炎可由于治療不規范、不徹底甚至不合理等,造成患者病情時好時壞,癥狀時輕時重,遷延難愈,給許多患者特別是中老年患者帶來長期、很大的痛苦和精神折磨。近年來,治療慢性胃炎針灸并用,對迅速減輕患者癥狀、加速病情好轉療效不錯,簡介如下。
取穴:印堂穴、中脘穴。
治療方法:印堂穴常規針刺,平補平瀉手法即可,每5分鐘行針一次,留針30分鐘
慢性胃炎雖然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但治療起來并不容易,特別是許多患者病情遷延日久,但改善癥狀往往都不容易。印堂穴是平衡針灸中治療胃炎的專穴,單一使用對許多慢性胃炎患者減輕癥狀、加速病情恢復就有很好的療效,中脘穴為腑會,且為胃之募穴。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而古人早就告誡說中脘穴“凡六腑疾患,皆可酌情取用”。
西北之地,高寒陰濕,慢性胃炎患者中,以辨證為虛寒證型的為主,百笑灸取“寒者熱之”之意,且具有安全易用、熱力穩定、均勻、時間恒定、易于掌握、便于推廣的特點和優勢,特別是經過培訓后患者或家屬就可安全、方便使用,減少住院時間,減輕患者醫藥費用負擔。
結語:看了本文,大家對針灸一定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了吧。其實,針灸的功效很好,但是找準穴位是關鍵,隨著時間的發展,針灸也在不斷的更新變化,出現了艾灸等針灸療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