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柴胡
柴胡性涼、微寒,入肝、膽二經,有和解退熱、護肝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療肝經郁火、內傷脅痛、瘧疾、口苦目眩等證。中醫治療傳染性肝炎的肝氣郁滯型所用的柴胡疏肝散,其主要成分就是柴胡。常喝柴胡粥,同樣可起到促進機體免疫、利膽、護肝等功效。
常喝柴胡粥可護肝。柴胡10克,大米100克,白糖2湯匙。將柴胡洗凈放入鍋里,加清水適量,煎煮后取汁液,加入大米煮粥。等米熟透放入白糖,再煮一會兒。需要注意的是,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上逆者應忌用或慎用。
4、桑葉
新鮮脆嫩的桑葉既能清涼解毒又能補充體內的元素,具有散風除熱、清肝明目的功效。此外,由于粗纖維多,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有效地緩解體內毒素堆積現象。
桑葉味苦性寒,有疏散風熱、潤肺潤燥功效,一種藥物兼有清、潤兩種功效實在難得。可以選用干桑葉30克泡水,每日一次,也可以與梨皮、杏仁共煮,熬成湯當作茶喝,既可防治感冒,又能養生。
5、蒲公英
吃點鮮蒲公英可以敗肝火。蒲公英又名蒲公草、尿床草、奶汁草,為菊科多年生藥食兩用的植物,性寒,味甘微苦,入肝、胃經,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菊糖、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蒲公英通常是下水焯過苦味之后,用點蒜末、生抽、香醋、香油、鹽拌了端上來的。這時的蒲公英清香怡人,非常祛火,吃了以后,身體里面頓覺清爽了不少。如果肝火旺、有肝炎者不妨在春天多吃些蒲公英。
6、薄荷
薄荷葉清爽可口,有清心明目、解毒敗火、疏風散熱、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等多種保健功效。用薄荷泡茶喝,可以利用薄荷中薄荷醇、薄荷酮的疏風清熱作用,而且泡茶喝之有清涼感,是清熱利尿的良藥。
薄荷除了用來泡茶外,還可以和豆腐一起烹炒,或者與鯽魚一起煲湯。需要提醒的是,有夜間盜汗、煩躁不安、皮膚瘙癢、吹風容易感冒等癥狀的人以及脾胃虛寒、腹瀉者要少吃。
7、龍膽草
龍膽草為清熱燥濕類中藥,性苦味寒,歸肝、膽經,有清肝膽濕熱、瀉下焦郁火的功效,始載于《神龍本草經》就列為中品,在我國入藥歷史已十分悠久。
推薦龍膽草粥的做法。龍膽草10克,竹葉20克,白米100克。先用水煎龍膽草、竹葉,取汁加入白米煮成粥,代早餐食。龍膽草瀉肝降火,竹葉清心除煩。適用于失眠兼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小便黃、大便秘結,屬于肝郁化火者。
8、甘草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瀉火解毒等作用,是防暑降溫的佳品。具體來說,生甘草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而熟甘草能入中焦,有補中益氣的作用。
如果您是平素愛上火的體質,一到秋天就出現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問題,可以選生甘草2-3片,菊花5-6朵,用開水沖泡代茶飲,即成一杯溫潤去火的甘草菊花茶。
9、梔子
梔子雖有顯著的清火作用,但它味苦性寒,苦寒藥容易傷胃,所以古代醫學家采用煮粥服食的方法,既可達到清熱毒治目疾的效果,又能減輕對胃的不良的刺激。這就是梔子仁粥的妙用。
梔子仁3~5克,粳米1~2兩。將梔子仁碾成細末,先煮粳米為稀粥,待粥將成時,調入梔子末稍煮即可。清熱,瀉火,適用于目赤腫痛,急性眼結膜炎,黃疸性肝炎,膽囊炎。
10、金銀花
金銀花被譽為是名副其實的“降火英雄”。相對于各種降火食材、中草藥來說,為什么金銀花的降火功效尤其突出呢?這是因為在金銀花的體內含著一種重要的物質“木犀草苷”。
將金銀花的花、葉加水,先用猛火,后用小火煮三分鐘,濾出湯汁加冰糖后飲用。可以清熱、解暑。以金銀花為主的“雙花飲”,適用于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口渴等癥。
結語:以上就是關于冬季肝火旺怎么調理的相關內容介紹了,希望所提及的內容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調節肝火旺的辦法有很多,上面所提到就有按摩法、中藥調理法以及日常生活調理法,這么多的方法,如果您正在備受肝火旺的困擾,那就不妨來試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