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甘苦酸,涼。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微苦酸,微寒。"
歸經
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心、脾、胃、小腸五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
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瘺。
①《本經》:"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②《別錄》:"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干,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
③《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排膿,消腫毒,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治熱狂時疾,乳癰,發背,痔瘺瘡癤。"
④《滇南本草》:"治癰瘡腫毒,并止咳嗽帶血。"
⑤《本草蒙筌》:"治偏疝。"
⑥《本草正》:"涼心肺,解熱渴。降膈上熱痰,消乳癰腫毒。"
⑦《醫林纂要》:"補肺,斂氣,降火,寧心,兼瀉肝郁,緩肝急,清膀胱熱,止熱淋小便短數,除陽明濕熱。"
⑧《現代實用中藥》:"作撒布劑,治皮膚濕疹,汗斑,擦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