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陸定圃《冷廬醫話》中記載: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便常閉,氣喘聲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醫于海寧許珊林。許氏用生黃芪120克、糯米30克,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藥后喘平便通,繼而全身腫消而愈。近代名醫范文虎先生治療一例產后浮腫,腹大如鼓,后漸及全身,按之軟,皮膚不起亮光。病人氣喘脈軟,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黃芪30克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腫即消。據傳說1920年冬,胡適患糖尿病、慢性腎炎合并心臟病,全身水腫,協和醫院不治,后請中醫陸仲安,以大劑量黃芪(10兩,相全于300克左右)配黨參等而愈。這提示黃芪能退腫。
4.用于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用于表虛不固的自汗。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術同用。用于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如用于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于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用于水腫、腳氣、面目浮腫。配白術、茯苓等。
5.使用黃芪應當注意患者的體型:黃芪體質——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松軟,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肚臍深陷。黃煌稱之為“黃芪腹”。平時易于出汗,畏風,遇風冷易于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
6.中老年人應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導致肌肉松軟,腹部尤為明顯,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并可伴有水腫等。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黃芪應用于中老年較多。
7.黃芪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傷寒》不用黃芪,《金匱》罕見四逆,可見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藥。岳美中先生經驗,“黃芪之于神經系統疾患之癱瘓麻木消削肌肉等確有效,且大癥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黃芪以10~30克為常用范圍,大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見家鄉皮膚科老中醫孫老先生黃芪用至500克。但用量過大可以導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并可出現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發熱、咽喉紅痛者,不宜使用。
8.張仲景用黃芪有一個劑量段:黃芪大量治療水氣、黃汗、浮腫(250克),中量治療風痹、身體不仁(150克),小量治療虛勞不足(75克)。現代應用可以根據張仲景的用藥經驗適當變化。如用于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克,治療半身不遂,骨質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