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匯言》
芎藭,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氣亦神驗也。凡散寒濕、去風氣、明目疾、解頭風、除脅痛、養胎前、益產后,又癥瘕結聚、血閉不行、痛癢瘡瘍、癰疽寒熱、腳弱痿痹、腫痛卻步,并能治之。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同蘇葉,可以散風寒于表分,同耆、術,可以溫中氣而通行肝脾,同歸、芍,可以生血脈而貫通營陰,若產科、眼科、瘡腫科,此為要藥。
《本草正義》
芎藭有紋如雀腦,質雖堅實,而性疏通,味薄氣雄,功用專在氣分,上升頭頂,旁達肌膚,一往直前,走而不守。考仲景方中用芎藭,唯《金匱》婦人篇獨多,其當歸芍藥散,則曰懷妊腹中XIU痛;其當歸散,則曰妊娠宜常服;其白術散,則曰妊娠養胎,皆不論寒熱虛實,而渾渾然一方可以統治。仲景必不若是之顢頇,此當是傳寫有所脫佚。惟膠艾湯、溫經湯二方,歸芎并重,以阿膠厚膩有余,恐其遲滯,因以血中行氣者,為之疏通,庶幾守者走者,得互相調劑,古方之于芎藭,其用意自可想見。后人四物湯,雖本于膠艾,而僅取芎、歸、芍、地四者,謂為婦科調血主劑,終嫌籠統不切,古人必無此渾沌治法。近賢論四物,已謂守者太守,走者太走,其說甚是。
戴九靈《丹溪傳》已謂血虛發熱,非芎、歸辛溫所宜。吳鞠通論產后即申丹溪之旨,皆有卓見。
食療作用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經,氣香升散
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難產,胞衣不下,產后惡露腹痛,腫塊,心胸脅疼痛,跌打損傷腫痛,頭痛眩暈目暗,風寒濕痹 ,肢體麻木,癰疽瘡瘍。
食物相克
川芎惡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黃連,反黎蘆。
做法指導
1. 血瘀所致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難產、產后惡露腹痛,以及腫塊等癥,可與熟地(或生地)、白芍(赤芍)、當歸組成基本方,然后根據病情進行加味。
2. 凡偏正頭風頭痛,屬風寒昨,可荊芥、防風、細辛、白芷等配伍。
宜忌人群
在飲食及人群方面,風寒頭痛、風熱頭痛、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病癥患者適宜食用。但是,高血壓性頭痛、腦腫瘤頭痛、肝火頭痛等患者以及陰虛火旺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