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舒張進針法:舒張進針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腧穴。
4、提捏進計法:提捏進針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等。
留針法
將針刺入腧穴行針施術盾,使針留置穴內,稱為留針。
留針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針刺的作用和便于繼續行針施術。一般病癥只要針下得氣而施以適當的補瀉手法后,即可出針或留針10~20分鐘;但對一些特殊病癥,如急性腹痛、破傷風、角弓反張、寒性、頑固性疼痛或痙攣性病證,即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有時留針可達數小時,以便在留計過程中作間歇性行計,以增強、鞏固療效。
出針法
在行針施術或留針后即可出針。
出針時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慢慢將針提至皮下,然后將針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針孔,以防出血。若用除疾,開闔補瀉時,則應按各自的具體操作要求,將針起出。出針后病人應休息片刻方可活動,醫者應檢查針數以防遺漏。
針刺療法的針刺禁忌
1. 患者在過度饑餓、暴飲暴食、醉酒后及精神過度緊張時,禁止針刺。
2. 孕婦的少腹部、腰骶部、會陰部及身體其他部位具有通氣行血功效,針刺后會產生較強針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風池、環跳、三陰交、血海等),禁止針刺。月經期禁止針刺。
3. 患者嚴重的過敏性、感染性皮膚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 小兒囟門未閉時頭頂部禁止針刺。
5. 重要臟器所在處,如脅肋部、背部、腎區、肝區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處及皮下靜脈部位的腧穴如需針刺時,則應避開血管,使針刺斜刺入穴位。
6. 對于兒童、破傷風、癲癇發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癥發作期等,針刺時不宜留針。
針刺療法的體位選擇
1.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側臥位:適宜于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伏臥位:適宜于取頭、項、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適宜于取前頭、顏面和頸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適宜于取后頭和項、背部的腧穴。
6.側伏坐位:適宜于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結語:現在中醫養生已經變得越來越流行。在平時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使用正確的針刺療法來治療疾病。對于一些不適合用針刺療法的人群來說,更要選對方法。如果選擇這種療法,一定要注意正確的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