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炎是由多種致病病原體造成的以腦實質炎癥為主要病變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感染病原體有病毒,比如常見的乙型腦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另外見于細菌等的感染。臨床急性起病,早期有一些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比如發熱,頭痛,精神差,惡心,嘔吐,嗜睡等,隨著病情的進展,可以出現高熱,意識障礙,驚厥,抽搐,以及呼吸循環衰竭。經過積極的治療處理,大多數的病例可以逐漸的好轉恢復,但是,仍有一部分重型腦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腦炎可以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主要有失語,病情比較輕的可以出現發音功能下降;肢體癱瘓,根據腦實質損傷部位的不同,肢體癱瘓的程度和部位也是有所差異的;意識障礙以及神經失常,病人可以出現類似于精神疾病的表現,抑郁、躁狂或者是思維混亂等;癡呆癥,病人表現為智力下降的一些情況;部分病例可能出現癲癇后遺癥,癲癇可以表現為局部的小發作,以及全身大發作,病情反復發生,需要長期使用抗癲癇的藥物進行治療,并且癲癇有可能會持續終身。
對于腦炎所造成的后遺癥,需要給予積極的治療,主要包括語言、肢體方面的功能鍛煉,也可以進行智力方面的鍛煉。治療方案可以包括針灸、理療、推拿、中醫中藥以及高壓氧等,可以使部分病人的后遺癥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
后,患有腦炎后,一定要及時的、全面的加以治療。不能耽誤病情。因為一旦耽誤了病情,那么炎癥侵入大腦就更為嚴重了。治療起來也就更加麻煩了。另外,患有腦炎的患者,一定要在平時有好的休息和作息時間。不能勞累到。也不受涼。同時在平時生活中加強營養,多吃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這樣才利于病情的好轉。
1.選用殺菌劑:腦膜感染常發生在人體防御功能薄弱的區域,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和淋巴系統的原因,使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且缺乏特異補體和抗體,因此應用抑菌藥物效果甚差,有應用殺菌劑才能很好地清除腦脊液中的細菌。
2.選用可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依據各種抗菌藥物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的濃度,可將其分為四類:采用一般劑量即可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濃度的主要有氯霉素、磺胺類、甲硝唑,以及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結核藥物;較大劑量靜脈給藥可達有效濃度的主要有青霉素、氨芐西林、頭孢菌素類,以及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使用較大劑量在腦脊液中也只有微量的藥物有慶大霉素、紅霉素、萬古霉素等。
3.制定合理用藥方案:由于化膿性腦脊液可減弱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因此在制定用藥方案時,需考慮所用劑量務使腦脊液中的藥物濃度保持較高水平。給藥途徑以靜脈滴注為主要方式,間斷或持續給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病情好轉時不要隨意減量。
如果腦脊液涂片檢查發現革蘭氏陽性細菌,給予頭孢噻肟或頭孢曲松,與萬古霉素合用,直至藥敏試驗結果出來。若革蘭氏陽性細菌呈多形態性,應給氨芐青霉素以覆蓋利斯特菌屬。一旦培養結果確定為腦炎雙球菌,對青霉素G敏感的肺炎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或對青霉素G敏感的葡萄球菌,則可用青霉素G替代氨芐青霉素。若懷疑為葡萄球菌性感染,應使用萬古霉素直至藥敏試驗結果出來。
如果腦脊液檢出革蘭氏陰性桿菌,一開始應使用頭孢他啶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能覆蓋許多革蘭氏陰性細菌(包括假單胞菌屬).頭孢噻肟及其他第3代頭孢菌素的藥效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相等而且毒性較低,但它們不能覆蓋假單胞菌屬。替卡西林或頭孢噻肟,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合用對假單胞菌屬有效。在一些時常發生對慶大霉素耐藥的腸道細菌感染的醫院中,應使用丁胺卡那霉素。
在抗生素治療開始后24-48小時應復查腦脊液,觀察細菌是否已被消滅,細胞增多是否已轉為以淋巴細胞增多為主。一般在發熱消退以及腦脊液恢復正常以后,仍須維持抗生素治療至少達1周(腦脊液的恢復正常與治療的成功并不完全平行,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當臨床癥狀有所好轉時,不要降低抗生素的用藥劑量,因為在許多病例中隨著腦炎癥的減輕,藥物經過血腦屏障的通透性也有所降低。
4.避免局部給藥:包括鞘內給藥和腦室給藥。僅在患隱球菌腦炎時可輔以兩性霉素B腦室或鞘內給藥。
5.療程要足:抗生素短期療程復發率高。制定療程要因不同病原菌而異,如腦炎球菌引起腦炎療程為5—7天,流感嗜血桿菌性腦炎不少于10天,肺炎球菌性腦炎應達14天,革蘭氏陰性菌引起的腦炎療程至少為3—4周。
總結: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腦炎是因為什么導致的,也了解了腦炎的各種癥狀和病因,并且也知道了腦炎的治療方式。一般在生活中遇到腦炎的情況是不多的,此病的患病幾率也不是很高,兒童的患病幾率會比成人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