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體-(HBe) HBeAg是以隱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種可溶性蛋白,其編碼基因相互重疊,是HBcAg的亞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與HBsAg同時或稍后出現于血中,其消失則稍早于HBsAg。HBsAg僅存在于HBsAg陽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內HBVDNA的復制,血中存在較多Dane顆粒和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因此,HBeAg陽性是病毒活動性復制的重要指標,傳染性高。
肝內鈣化灶癥狀
上腹部疼痛,可能為典型膽絞痛或持續性脹痛,有的病人疼痛不明顯,而寒戰發熱非常厲害,周期發作;
檢查時,肝區壓痛和叩擊痛明顯,肝臟呈不對稱性腫大并有壓痛。
肝內有鈣化點
其實肝內的鈣化灶和肝安排部分壞死的纖維化瘢痕可出現與結石類似的強回聲團及聲影。但一般不引起肝膽管擴張。而結石在堵塞部位以上的小膽管有擴張,并且結石的強回聲團具有沿左右肝管走向散布的特色。
內鈣化灶指在B超或CT圖畫上肝臟內呈現相似結石一樣的強回聲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歲的人群多見,男女呈現率平等,一般為單個鈣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一起呈現左右肝鈣化灶。構成肝內鈣化灶的病變許多。
包括
①肝內膽管結石,是常見的因素;
②肝內慢性炎癥或創傷;
③寄生蟲感染;
④肝臟良惡性腫瘤和肝內轉移瘤鈣化;
⑤先天發育形成,子宮內的胎兒有肝內鈣化灶形成,常合并先天畸形,發現率為0.057%。
肝內鈣化灶中藥偏方
中藥可以有限減輕肝內鈣化灶的發展速度 。桂枝、郁金、川楝子、皂角刺、大腹皮各10g,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各15g,甘草4g。中醫對其選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療,意在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同時,加強疏肝理氣,化濕導滯之功桂枝通血脈而消瘀血,助氣化而行津液,為君藥。
桃仁活血,茯苓滲濕,川楝子行氣,皂角刺散結,共為臣藥;丹皮、赤芍、郁金、大腹皮涼血消瘀,行氣止痛,利水消腫,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化濕導滯、消癥散結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桂枝茯苓丸能改善微循環狀態,增強機體免疫力,抑制慢性增生性炎癥。
結語:通過上文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肝右葉鈣化灶是什么意思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肝病的各種類型的病原毒有好幾個,例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大家對肝上的問題一定要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