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韌帶損傷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病癥,這類情況很多都是因為間接的損傷導致的,對于這類情況我們應該要找到原因的,對癥治療才可以的,那么三角韌帶損傷的原因有哪些呢?三角韌帶損傷多久能恢復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角韌帶損傷
一、原因
本病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多見為壓砸、沖撞、打擊致傷,骨折線為橫斷或粉碎型;有時兩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斷,軟組織損傷常較嚴重,易造成開放性骨折。
時皮膚雖未破,但挫傷嚴重,血循不良而發生繼發性壞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間接暴力多見為高處跌下,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脛骨與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
三角韌帶損傷原因我們是不是清楚了呢,對于三角韌帶損傷的情況不僅僅要找準原因,更要根據臨床的表現判斷情況及時的檢查的。
二、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脛后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并發癥在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后果更嚴重。
影像學檢查
三角韌帶損傷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B超、X線、MRI檢查等)。其中B超檢查為便捷,且其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普及性。Henari等比較12例踝關節外旋型骨折患者B超、X線及關節造影等檢查結果,發現B超檢查對三角韌帶損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為100%。
比較B超檢查與MRI檢查結果,發現僅有28例檢查結果相同,認為雖然B超檢查有較高的可行性,但其結果的準確性受操作者經驗及主觀影響較大。
而X線檢查是急診篩查的常用手段,對于運動系統損傷的診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若踝穴位X線片提示內踝間隙大于4 MM或應力位X線片上距骨傾斜達6°~10°,需考慮三角韌帶損傷的可能性。
MRI檢查能清晰地發現軟組織水腫、缺血及不連續等表現,因此對于韌帶急性損傷具有較高的評估價值。近年來興起的關節鏡技術在內踝損傷診斷中具有更為直觀的優點。
對關節鏡技術作了詳細的報道,認為操作時將關節鏡伸入關節內不僅能直接測量內踝間隙,還可直接觀察關節面。而CT檢查對于軟組織顯示不佳,應用和評判價值較低。
三、診斷
由于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折合并的脛前后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
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