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加強體育鍛煉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開展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能改善腸胃的血液循環,增強腸胃蠕動,提高腸胃抵抗力以及人體對氣候由熱轉涼的適應能力。
6、自我按摩胃腹部
中醫認為,經常自我按摩胃腹部,可幫助改善胃功能。
具體方法是:兩手相疊于上腹部,以胸骨柄劍突下為中心,做順、逆時針方向揉摩各30~50次;然后同法在神厥穴(即肚臍)周圍揉摩各30~50次。此外,揉摩 兩腿足三里(左膝蓋骨外側下3寸,脛骨外側上凹陷處)50~100次。每天早晚兩次。
隨著按摩的堅持,腸胃部會有反應,或打嗝,或腸鳴,或肛門排氣等,這些都是正常的良好的生理反應,是對腸胃刺激調治的結果。
胃部不適按按這處就搞定
中院穴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是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號稱胃的“靈魂腧穴”。
在人體腹部,肚臍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3個穴,分別叫做上、中、下院穴。上、中、下院,表示這幾個穴分別處于胃的上、中、下部。
中院穴在胃的中部,占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
適用于絕大多數的胃及十指腸疾病,如胃及十三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對緩解胃痛和治療消化不良十分有效,相當于脾胃的衛士。
中脘穴怎么找呢?它就在我們的胸部,從腹部往上摸,會摸到兩塊骨頭,這就是肋骨,順著這兩塊骨頭往上,會發現它們有一個交點。
這個交點和肚臍正中間(肚臍上方4寸)的位置,就是中脘穴。
按摩中脘穴時,將雙掌重疊或單掌按壓在中脘穴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行圓周推動3一5分鐘,使腹腔內產生熱感為佳。宜每天堅持。
按摩中脘穴時,應注意手掌與皮膚之間不要出現摩擦,即手掌要始終緊貼皮膚,帶著皮下的脂肪、肌肉等做小范圍的環旋運動。飯后半小時做好,力度不可過大。
小腿肚內側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循行之處。因此,按捏此部位,對這3條經絡所在的穴位都有一定刺激作用。其中,足太陰脾經與脾胃相聯,故按捏此處可治療胃部疾病。
我們在按捏小腿肚時,用手捏住小腿肚內側1/3處的肌肉部分,拇指與四指相對,輕輕用力按捏,以出現較強的酸痛為度,酸痛感強,止胃痛的效果就好。
結語: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朋友們可千萬不能疏忽大意,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護好自己的胃,今天給大家講解了關于腸胃不適,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