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基因的劑量效應
細胞內某基因出現次數越多,表現型效應越顯著。
⑵基因的位置效應
基因的表現型應因其所在的染色體不同位置而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倒位
指某染色體的內部區段發生180°的倒轉,而使該區段的原來基因順序發生顛倒的現象。倒位區段只涉及染色體的一個臂,稱為臂內倒位;涉及包括著絲粒在內的兩個臂,稱為臂間倒位。
倒位的遺傳效應首先是改變了倒位區段內外基因的連鎖關系,還可使基因的正常表達因位置改變而有所變化。倒位雜合體聯會時可形成特征性的倒位環,引起部分不育性,并降低連鎖基因的重組率。倒位雜合體形成的配子大多是異常的,從而影響了個體的育性。
倒位純合體通常也不能和原種個體間進行有性生殖,但是這樣形成的生殖隔離,為新物種的進化提供了有利條件。例如,普通果蠅的第3號染色體上有三個基因按猩紅眼—桃色眼—三角翅脈的順序排列(St—P—Dl);同是這三個基因,在另一種果蠅中的順序是St—Dl—P,僅僅這一倒位的差異便構成了兩個物種之間的差別。
鑒別
⑴較短倒位區段
倒位雜合體聯會的二價體在倒位區段內形成“倒位圈”。
⑵較長倒位區段
倒位區反轉過來與正常染色體的同源區進行聯會,倒位區段以外的部分只有保持分離。
遺傳效應
1、倒位雜合體的部分不育。
2、位置效應:倒位區段內、外基因之間的物理距離發生改變,其遺傳距離一般也改變。
3、降低倒位雜合體上連鎖基因的重組率。
4、倒位可以形成新種,促進生物進化。
易位
易位是指一條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從而引起變異的現象。如果兩條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相互交換片段,叫做相互易位,這種易位比較常見。相互易位的遺傳效應主要是產生部分異常的配子,使配子的育性降低或產生有遺傳病的后代。
易位雜合體在減數分裂偶線期和粗線期,可出現典型的十字形構型,終變期或中期時則發展為環形、鏈形或∞字形的構型。易位的直接后果是使原有的連鎖群改變。易位雜合體所產生的部分配子含有重復或缺失的染色體,從而導致部分不育或半不育。
例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就是由人的第22號染色體和第14號染色體易位造成的。易位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17個科的29個屬的種子植物中,都有易位產生的變異類型,直果曼陀羅的近100個變種,就是不同染色體易位的結果。
遺傳效應
1、半不育是易位雜合體的突出特點。
①相鄰式分離
產生重復、缺失染色體,配子不育。
②交替式分離
染色體具有全部基因,配子可育。
2、降低臨近易位接合點的基因間重組率。
3、易位可以改變基因連鎖群。
4、造成染色體融合而改變染色體數目。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染色體變異是怎么回事都是有了一個比較全的了解了吧,染色體變異在我們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哦,希望上面的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祝大家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