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頸椎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個人頸部問題程度不同,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能有效的治療的話,在疾病的后期患者所承擔的痛苦是很大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頸椎病的發病原因,了解一下頸椎病檢查方法,看看頸椎病該如何預防。
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很多人都因為長時間保持姿勢不變,感到身體不適,甚至是骨骼疼痛。這不是小毛病,日積月累就會引發頸椎病。那我們要怎么發現頸椎病呢?
檢查
1.頸椎病的試驗檢查
(1)前屈旋頸試驗
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
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于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于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癥狀。當患者頭部處于中立位或后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
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后伸試驗
檢查者一手置于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并使其逐漸向后、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2.X線檢查
正常4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癥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下。
(1)正位
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椎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2)側位
①曲度的改變
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②異常活動度
在頸椎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③骨贅
椎體前后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④椎間隙變窄
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⑤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
椎間盤變性以后,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⑥項韌帶鈣化
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3)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3.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肌電圖檢查都可提示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制作用。
4.CT檢查
CT已用于診斷后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等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松的程度。此外,由于橫斷層圖像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椎間盤突出癥、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癥,對于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