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關節扭傷會對我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關節扭傷如果沒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引起我們的行動不便,還有可能會引起更加嚴重的疾病。那么造成關節扭傷的原因有哪些呢,關節扭傷時有哪些臨床表現呢,關節扭傷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內容。
扭傷閉合性軟組織損傷之一,多在外力作用下,使關節發生超常范圍的活動,造成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皮下瘀血、關節功能障礙等癥狀,其程度隨損傷程度而加重。輕者發生韌帶部分纖維斷裂,重者則韌帶纖維完全斷裂,并引起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同時合并關節內滑漠和軟骨損傷。在運動中較為常見。
關節扭傷怎么辦
1、當天,每3到4小時進行15分鐘冷敷(可以緩解腫脹)。請注意不能直接用冰塊接觸皮膚。
2、至少讓受損肌肉休息一天。
3、保持拉傷的肌肉處于抬高的位置可以縮短癥狀持續時間。
而關節扭傷多見于青少年的運動損傷以及體力勞動者的工作傷,常發生于踝關節、手腕部及下腰部。常見的關節扭傷的病因有以下幾種。
病因
1、踝關節扭傷
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是下肢承重關節。在過度的強力內翻或外翻活動時,如行走在不平路面,高處跌下或跑跳時落地不穩,均可引起外側或內側韌帶損傷,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或撕脫骨折。大多是因為身體失去重心,落地時踩在別人的腳上或腳被絆時出現。扭傷時,局部會發生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骨折。
2、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由凸凹不平相互交錯的耳形關節面組成,前后有長短不等的韌帶予以穩定,軀干的重力經骶髂關節傳達至兩下腰。
當姿勢不正、肌力失調、韌帶松弛時, 扭轉的外力可使凸凹不平的骶髂關節面排列紊亂,間隙加寬。在關節腔負壓的情況下將滑膜吸入關節間隙嵌頓,引起劇烈疼痛。根據扭傷的方向不同可引起骶髂關節前脫位或后脫位。
骶髂關節前脫位
是當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屈曲,拉緊股四頭肌和髂股韌帶向前牽拉髂骨時,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后旋轉的外力可使髂骨向前移位。
骶髂關節后脫位
當髖關節屈曲,膝關節伸直,腘繩肌緊張向后牽拉髂骨時,軀干脊柱及骶骨向對側前方旋轉時,則骶骨與髂骨發生方向相反的扭轉,可引起髂骨后旋移位。
3、腕關節扭傷
腕關節扭傷是由于外力使橈腕關節活動超出正常范圍,導致相應的腕部韌帶筋膜等組織損傷,以在相應或相反的受力部位發性腫脹,腕部酸痛無力,局部有壓痛、腫脹,因肌肉痙攣,腕關節的功能活動受到限制為主要表現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