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生兒核黃疸這種疾病,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但是這種疾病的發生卻會給孩子的身體帶來極大的危害,因此一定要有所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新生兒核黃疸的發病原因,了解一下新生兒核黃疸的臨床表現,看看新生兒核黃疸該如何治療。
“核黃疸”又名膽紅素腦病,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時,未結合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基底核,視丘下核、蒼白球等神經核被黃染,導致腦性癱瘓。
新生兒黃疸因血中游離膽紅素與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導致,游離膽紅素(即未結合膽紅素在血中未與白蛋白結合的部分)具有較強的親脂性,能透過細胞膜,當它進入腦組織后,可產生膽紅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的神經毒性作用是阻斷腦細胞線粒體的氧利用,使腦細胞的"呼吸"和能量產生受到抑制,從而影響腦的正常功能。所以臨床上通常以血清膽紅素濃度來估計核黃疸的危險性,一般認為血清總膽紅素濃度高于342μmol/L(20mg/d1)時有發生膽紅素腦病的危險,但通常要以游離膽紅素的升高為主。
臨床表現
1.黃疸進行性加重,未結合膽紅素〉256.5umol/L(15mg/dl)。
2.嗜睡、拒奶、反應差、呻吟、尖叫,病情進一步加重者凝視、眼球震顫、頭向后仰、角弓反張、抽搐、呼吸不規則,出現病理性呼吸。
3.病情嚴重者雖經搶救,但往往有后遺癥如抽搐、聽覺障礙、智力低下等。
診斷依據
警告期
主要表現為嗜睡、拒乳、肌張力減退、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抑制癥狀,也有表現為呼吸暫停、心動過緩,大約經過半天到1天進入痙攣期。
痙攣期
表現為痙攣、肌張力增高、尖叫、眼球震顫、呼吸困難、驚厥或角弓反張等興奮癥狀,早產兒的痙攣等癥狀可以不明顯,經治療幸存患兒1~2天后進入恢復期。
恢復期
先是吸吮和反應逐漸恢復,繼而呼吸好轉,抽搐緩解,痙攣減輕和消失,此期約持續2周。
后遺癥期
一般在生后2個月~6月出現,表現為四肢不自主活動,頭軀干扭轉,眼球上轉困難或斜視,聽覺障礙,牙釉質發育不全,哭鬧不安,智力落后,終發展為手足徐動型腦癱。
治療
治療原則
1.降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
2.熱量及液體供給。
3.避免使用與膽紅素競爭葡萄糖醛山轉移梅或白蛋白結合位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