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乳糖不耐受癥,可能有很多人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容易就將它與牛奶過敏混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到底什么是乳糖不耐受癥,看看產生乳糖不耐受癥的原因是什么,了解一下乳糖不耐受癥的癥狀表現,看看它有哪些治療方法。
乳糖不耐受癥,又稱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是指人體內不產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的狀態。它是多發在亞洲地區的一種先天的遺傳性疾病。由于患者的腸道中不能分泌分解乳糖的酶,而使乳糖消化、吸收,為人體所用。乳糖會在腸道中有細菌分解變成乳酸,從而破壞腸道的堿性環境,而使腸道分泌出大量的堿性消化液來中和乳酸。所以容易發生輕度腹瀉。
臨床表現
主要癥狀為攝入大量乳糖后產生腹瀉、腹脹癥狀。該癥狀與否是基因決定的,不具傳染性。有些人的癥狀會隨時間減輕或加重。
鮮乳是幼兒斷奶以前的主要食物。這期間的乳糖不耐癥應該及時咨詢醫生,以避免出現營養不良。斷奶以后出現的乳糖不耐癥,則在白色人種以外的人中很常見。
有乳糖不耐癥的人不是一旦攝入微量乳糖立即出現腹瀉等癥狀,而是當攝入超過一定量之后才會出現。所以大多數有乳糖不耐癥的人仍然是可以喝牛奶的,只是不能過量。比如雖然日本人九成以上有乳糖不耐,但大多數人可以每天喝200毫升的牛奶而沒有任何不適。
如果不經常的喝牛奶也會有腹瀉的現象,也是乳糖不耐受的表現,乳糖酶在人體中如果長期不用將消失,隨著長期的喝牛奶,乳糖酶將再生,所以開始腹瀉的人應該堅持喝牛奶一段時間,然后就不會有腹瀉的現象了。
然而酸奶是經過發酵的過程把牛奶中的乳糖發酵成了乳酸,所以不會造成人體腹瀉的癥狀,牛奶和酸奶的價值是一樣的。
關于該變異出現的時間和地點科學上尚無一致的結論。有人認為是前4000年左右在瑞典和阿拉伯半島分別獨立出現并逐漸在擴展中融合,有人認為是前4500年左右在中東地區出現后,擴展到別處。另外有人認為該變異在更晚的時候又獨立出現在東非的圖西族人中。
目前的狀況是多數祖籍西歐的人基因中存在該變異(意味著他們夠終生消化乳糖),而東亞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和美洲、大洋洲的原住民族則多數沒有該變異(意味著他們成年后會出現乳糖不耐癥)。全球平均有75%的人成年后會出現癥狀,所以與其將之稱作疾病,還不如說是自然狀況更合適。
發病原因
(1)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與種族和遺傳有關,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2) 繼發性乳糖酶缺乏
某些藥物或腸道感染而使乳糖酶分泌減少,多發生在腸炎后,腸絨毛頂端在腸炎時受損傷而出現酶的缺乏。
(3)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由于年齡增加,乳糖酶活性逐漸下降或消失。
病理生理
在缺乏乳糖酶的情況下,人攝入的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進血液,而是滯留在腸道。腸道細菌發酵分解乳糖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腹脹、放屁。過量的乳糖還會升高腸道內部的滲透壓,阻止對水分的吸收而導致腹瀉。
哺乳動物的幼體在斷乳后,開始逐漸的減少乳糖酶的合成。人類的幼兒在4歲的時候通常會失去90%的乳糖消化能力,但各人之間的差異很大。一些人種的第2號染色體上發生基因突變,表現能終止乳糖酶的減少性狀,所以這些人種終生能消化乳糖。
診斷
隔夜禁食后,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水溶液。乳糖不耐癥可由下列幾種手段之一診斷。
出現腹脹或腹部不適;
呼氣中監測到腸道細菌乳糖代謝產生的氫氣;
血糖上升值遠小于分別攝入同量的葡萄糖和半乳糖(乳糖酶解的自然產物)結果。
觀察各種乳制品攝入與腹脹、腹瀉癥狀的相關關系,也可作為非醫學的粗略診斷方法。例如第一天飲兩杯牛奶,第二天吃相當量的硬干酪,分別觀察有無癥狀。只是第一天有癥狀的話大概是乳糖不耐癥,兩天都有癥狀的話,則有可能是對乳制品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