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癥狀,那么大家知道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方法是什么嗎?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護理方法又是什么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吧。
不穩定型心絞痛有哪些癥狀呢?我們在生活中如何診斷它呢?下面大家就一起來看看吧。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癥狀表現
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時疼痛部位主要位于胸骨后或左胸前區,有手掌大小范圍,甚至橫貫全胸,界限不很清楚。疼痛有時可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有時會放射至下頜部,有時到腰腿部。另外,心絞痛發作時疼痛甚至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達無名指和小指或整個左上肢疼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癥狀
不穩定型心絞痛胸部不適的性質與典型的勞力型心絞痛相似,通常程度更強些,經常被描述為疼痛,可持續長達30min,偶爾將患者從睡眠中痛醒。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常有下面這些癥狀,誘發心絞痛的體力活動閾值突然的和持久的降低;心絞痛發生頻率、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增加;出現靜息型或夜間型心絞痛;胸痛放射至附近的或新的部位;發作時伴有新的相關特征如出汗、惡心、嘔吐、心悸或呼吸困難。常用的靜息方法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治療方法原來能控制慢性穩定型心絞痛,而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通常只能起暫時或不完全性的緩解作用。
有關不穩定型心絞痛各個類型的發作特點詳見后述。臨床上,還應注意兩種有特殊背景的心絞痛發作。
1、冠脈搭橋術后不穩定型心絞痛
此類心絞痛已占發達國家不穩定型心絞痛的20%左右,這類病人的長期預后并不樂觀,可能與靜脈橋的通暢程度有關。
2、冠脈介入術后復發的心絞痛
多見于介入術后半年內,發生率20%左右,其機制是術后再狹窄。這類病人盡管臨床表現與普通心絞痛相似,但病理生理機制和預后不同。這類病人由于主要是血管平滑肌增生而不是血栓形成引起的,故心肌梗死的發生率低,再次行介入術的并發癥也不常見。但當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于介入術后6個月以上時,則應考慮可能又出現了新的活動性病變。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并發癥
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死亡風險比較大,另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不穩定型心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原因是冠狀動脈痙攣,血管突然閉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復極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電不穩定,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引起嚴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壞死。
臨床表現呈突發性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電圖動態衍變及血清酶的增高,可發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合并癥,常可危及生命約半數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引起心絞痛的病因包括: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致管腔固定性狹窄(常在75%以上);②冠狀動脈痙攣,如變異型心絞痛;③冠狀動脈其他病變:如炎癥、栓塞或先天畸形;④非冠狀動脈病變:如主動脈瓣狹窄或主動脈關閉不全、梅毒性主動脈炎、嚴重貧血、甲亢、陣發性心動過速;⑤低血壓、血液黏滯度增高或血流緩慢;⑥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脫垂等。其中,重要的是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或)冠狀動脈痙攣。
二、發病機制
大多數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具有嚴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和(或)心肌供氧量減少即可誘發心肌缺血。血管收縮藥的短暫影響和(或)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直徑進一步狹窄,導致心肌氧供量減少,從而發生自發性(靜息性)心絞痛。動脈壓力增高和(或)心動過速也可增加心肌需氧量,誘發不穩定型心絞痛。
研究表明,在許多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氧供量的減少,而不是需氧量的增加,誘發心肌缺血,后者是慢性穩定型心絞痛常見的促發因素。在一些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中,心肌需氧量的增加和氧供量的減少可能同時發生。
在臨界冠狀動脈狹窄的病人中,心肌需氧量的輕微增加和供氧量的輕度減少就可產生關鍵性的心肌缺血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此結果可以解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缺血事件分布在24h內的變化。在早晨因冠狀動脈出現儲備低而出現嚴重缺血的發生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