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選擇適當的給藥途徑
各種給藥途徑各有其優缺點及應用指征,治療輕、中度感染時可采用口服給藥,宜選用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的制劑。有些藥物如慶大霉素、多粘菌素等口服后極少吸收入體內,故不能用口服法治療全身性感染,但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腸道感染。對嚴重感染則應采用靜脈給藥。
3、合理掌握劑量
抗生素的劑量一般可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但應根據患兒的生理、病理狀態而適當調整。新生兒體內藥物代謝的酶系統發育尚不完全,腎臟、肝臟對藥物的代謝、排泄能力較低,藥物半衰期較長,因此出生1個月內宜按日齡調整劑量。腎功能減退時亦應根據腎功能受損情況調整劑量。
4、掌握療程
一般抗生素宜使用致體溫正常、癥狀消失后3—4天。如果急性感染在用藥48—72小時后臨床效果欠佳,可考慮調整用藥。
但應注意使用抗生素不可用用停停、停停用用,也不能過于頻繁調換抗生素,一種藥物起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用藥后短時間內癥狀未見好轉,就盲目認為該藥不靈,而頻頻調換其它抗生素,這樣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還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造成疾病的反復,延誤治療。
長期使用抗生素則有導致二重感染的可能。二重感染又稱繼發感染,是指繼發于藥物治療作用后的一種新的感染,如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時,胃腸內敏感細菌被消滅,造成菌群失調,致使不敏感的細菌或真菌大量繁殖,引起繼發感染。
5、合理聯用抗生素
由于抗生素抑制或殺滅細菌的原理各不相同,作用環節不同,毒性反應也不一樣,任意聯用抗生素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合理聯用,才能增加療效,降低毒性。
6、不能片面追求使用新藥、進口藥
想知道抗生素的治療效果好不好,其主要決定了所選藥物是否會出現過敏反應,否則的話,再貴的藥也是無效的。
7、使用時的反應
在使用抗生素期間,要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如有可疑現象,如皮疹、蕁麻疹等,要及時采取措施,或減量或停藥,或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1、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導致細菌在低滲透壓環境下膨脹破裂死亡,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內酰胺類抗生素。哺乳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不受這類藥物的影響。
2、與細菌細胞膜相互作用,增強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打開膜上的離子通道,讓細菌內部的有用物質漏出菌體或電解質平衡失調而死。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桿菌肽等。
3、與細菌核糖體或其反應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質的合成——這意味著細胞存活所必需的結構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環素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氯霉素等。
結語:相信大家看完以上內容之后也是知道了抗生素的分類有哪些了,也知道了抗生素的作用了,更知道了使用抗生素的一些注意事項了。因此,當我們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事項才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