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免疫性疾病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4.輸血、血液透析或體外循環術后;預肪接種后。
5.移植后排斥反應。
6.淋巴細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
7.其他
如粒細胞減少癥或缺乏癥、放射治療后、應激反應、.Sezary綜合征、Letterer-Siwa病、吉蘭-巴雷綜合征等也可出現異型淋巴細胞。
異型淋巴細胞的出現,可能是因機體受到抗原(病毒、細菌、原蟲、藥物等)的刺激后的一種免疫應答反應,母細胞化或返幼的細胞,大部分為T淋巴細胞,少數為B淋巴細胞。PAS為陽性反應,DNA含量較低,其作用與正常淋巴細胞相同。
異型淋巴細胞診斷標準&異型淋巴細胞做哪些檢查?
異型淋巴細胞的診斷思路
1.詢問病史
引起外周血出現異型淋巴細胞的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其次為細菌、真菌感染及過敏性疾病等,詢問病史時需注意:
(1)發熱:異型淋巴細胞增多伴發熱,需考慮感染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腮腺炎等。流行性出血熱時大多出現突然畏寒發熱,體溫在1~2日內可達39~40℃,熱型以弛張及稽留為多,一般持續3~7日。出現全身中毒癥狀,高度乏力,全身酸痛,頭痛和劇烈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發熱為周期性寒戰發熱交替則注意瘧疾感染。免疫系統疾病時也可合并反復低熱。
(2)起病緩急:短期內出現發熱等癥狀伴異型淋巴細胞增多須考慮急性期的感染。而異型淋巴細胞持續增多.且無明顯變化則需當心慢性肝炎,異常細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
(3)接觸史:因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和許多傳染性疾病有關,如流行性出血熱、螺旋體病、立克次體病或原蟲感染如瘧疾等,故應詳細詢間接觸史,包括疫區居留史、家畜接觸史等。
(4)既往史:既往是否有結核病,瘧疾等傳染病史;有無肝炎病毒感染史;有無輸血史;有無急慢性腎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史;有無特殊藥物服用史,服用過程中有無出現皮疹、瘙癢等過敏情況;有無放射治療史;有無體外循環手術史等,詳盡的既往史資料可以幫助更快的找到病因。
2.異型淋巴細胞的體格檢查
(1)淋巴結腫大: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淋巴結腫大為本病的特征,在病程的初二周較為明顯,全身淋巴結均可累及,其中以頸后三角區為常見,其次為腋下、腹股淘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多為對稱性分布,可活動,不固定,觸之可有輕度壓痛。病毒性肝炎可伴淋巴結腫大,但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可通過常規檢測其病毒抗原或抗體和肝功能等而獲得確診;立克次體感染局限性或全身性淋巴結腫大,有自發痛與壓痛,若出現局限性淋巴結腫大提示位于焦癲附近;過敏性疾病雖可見淋巴結腫痛,但非主要體征,停藥后病情好轉。
(2)肝脾腫大: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引起。
(3)貧血:免疫系統疾病和瘧疾感染時可以出現貧血,而進行性貧血加重則往往發生在血液系統疾病。
(4)出血:流行性出血熱時可有明顯的出血傾向,可以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血便、血尿,眼底出血等。當血液系統疾病血小板極度低下時尤其多見。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下降時臨床表現輕微。
(5)咽峽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多見,為主要癥狀,患者常因咽痛就診,扁桃體腫大較常見,偶至中線。
(6)皮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約5%患者有斑疹、出血性皮疹、蕁麻疹、猩紅熱樣皮疹、結節性紅斑或多型性紅斑。有輸血或藥物過敏史可表現為蕁麻疹,出血性皮疹伴瘙癢等。
3.異型淋巴細胞的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外周血涂片,風濕全套檢查,肝、腎功能等。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白細胞總數增高,一般在病程的第2~3周達到峰值,為(10~20)×10^9/L 。分類中淋巴細胞可占60%~70%,其中具有診斷意義的是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可占10%~30%,這些細胞主要是由CD8+反應性細胞毒T細胞組成。如瘧疾感染時外周血厚片可發現瘧原蟲。如血液系統疾病和免疫系統疾病中血常規常提示多系異常。風濕全套檢查可有助于免疫系統疾病診斷。各型肝炎病毒感染時均可影響肝功能;流行性出血熱時可有嚴重腎功能損害。
(2)血清學檢查:血清免疫學檢查等,如EB病毒、帶狀皰疹病毒、肝炎病毒的檢測等;嗜異凝集試驗,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呈陽性。
(3)骨髓檢查: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有賴于骨髓穿刺檢查。骨髓的培養也有助于發現病原菌。
(4)病原體檢查: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包括血、尿、糞、膿液、唾液或組織等中分離病原體等。
(5)淋巴結活檢:病理有助于區分感染性或腫瘤性淋巴結腫大。
淋巴細胞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常見的細胞,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你知道了嗎?通過上文大家應該了解了吧!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你知道什么是異型淋巴細胞了嗎?淋巴細胞是我們體內比較常見的細胞,如果淋巴細胞偏高那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了,那時候你就要及時就醫了,通過上文小編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