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維生素d的癥狀
研究者建議,兒童、七十歲以下成年人,一天維生素D攝取量應達到六百國際單位,七十歲以上的族群,一天維生素D攝取量則需要達到八百國際單位。兒童一天維生素D攝取量達一千國際單位、成年人一天維生素D攝取量達一千五百到兩千國際單位,都還算安全。
兒童維生素D攝取不足,就容易產生軟骨癥,成年人維生素D攝取不夠,則會增加骨質疏松癥風險。此外,一旦身體缺乏維生素D,病患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也會上升。以下是判斷身體缺乏維生素D的幾個癥兆:
缺乏維生素D癥兆一:骨頭疼痛
成年人如果維生素D不足,特別容易出現骨頭、肌肉疼痛等癥狀,起床時,關節也會比較僵硬。
缺乏維生素D癥兆二:出現體重過重、肥胖問題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身體脂肪過多時,很容易會稀釋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這代表身體脂肪越多,血液中的維生素D就越少,因此體重過重、肥胖的人,可能需要多攝取一點維生素D。
缺乏維生素D癥兆三:常滿頭是汗
身體缺少維生素D時,常滿頭是汗,容易流汗往往是缺乏維生素D所出現的第一個現象。
缺乏維生素D癥兆四:心情郁悶
維生素D可以幫助增加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濃度,而血清素可以讓人比較開朗、讓心情好一點。一九九八年一項小型研究顯示,冬天時,健康成年人如果攝取一點維生素D補充劑,較容易出現正面情緒,但有大型研究發現,這招對七十歲以上女性沒用。
缺乏維生素D癥兆五:腸道出問題
克隆氏癥患者、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因為腸道功能異常,容易影響脂肪吸收,自然也較容易產生維生素D不足問題,這些族群要多注意維生素D的攝取。
不只是維生素D不足會產生問題,維生素D攝取過量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維生素D過量可能產生便秘、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血鈣濃度上升等癥狀,更年期女性若服用大量鈣質、維生素D,可能增加腎結石風險。大家若要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好請教、咨詢專業營養師、醫師。
臨床表現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臨床主要為骨骼的改變、肌肉松弛、以及非特異性的精神神經癥狀。重癥佝僂病患者可影響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及免疫系統,同時對小兒的智力發育也有影響。在臨床上分為初期、激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初期、激期和恢復期,統稱為活動期。
1.初期
多數從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此期以精神神經癥狀為主,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現象,出汗后頭皮癢而在枕頭上搖頭磨擦,出現枕部禿發。
2.激期
除初期癥狀外患兒以骨骼改變和運動機能發育遲緩為主,用手指按在3~6個月患兒的枕骨及頂骨部位,感覺顱骨內陷,隨手放松而彈回,稱乒乓球征。8~9個月以上的患兒頭顱常呈方形,前囟大及閉合延遲,嚴重者18個月時前囟尚未閉合。
肋軟骨交界處膨大如珠子,稱肋串珠。胸骨中部向前突出形似“雞胸”,或下陷成“漏斗胸”,胸廓下緣向外翻起為“肋緣外翻”;脊柱后突、側突;會站走的小兒兩腿會形成向內或向外彎曲畸形,即“O”型或“X”型腿。
患兒的肌肉韌帶松弛無力,因腹部肌肉軟弱而使腹部膨大,平臥時呈“蛙狀腹”,因四肢肌肉無力學會坐站走的年齡都較晚,因兩腿無力容易跌跤。出牙較遲,牙齒不整齊,容易發生齲齒。
大腦皮質功能異常,條件反射形成緩慢,患兒表情淡漠,語言發育遲緩,免疫力低下,易并發感染、貧血。
3.恢復期
經過一定的治療后,各種臨床表現均消失,肌張力恢復,血液生化改變和X線表現也恢復正常。
4.后遺癥期
多見于3歲以后小兒,經治療或自然恢復后臨床癥狀消失,僅重度佝僂病遺留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