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淋巴結炎又名咽喉病毒感染伴腸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結炎,是常見的一種疾病,且多病發于兒童。那當患上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時候,有什么癥狀呢?腸系膜淋巴結炎又應該怎么治療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一下。想知道的朋友不妨就來看一下吧。
腸系膜淋巴結炎原因
相信大家都知道,患上淋巴炎一般都是因為感染所引起的。而患上腸系膜淋巴結炎同樣也多是因病毒與細菌感染所引起的。
1、病毒感染(35%)
由于遠端回腸的淋巴引流十分豐富,回腸,大腸區淋巴結多,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后,病毒,細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環到達該區淋巴結,引起腸系膜淋巴結炎,病毒感染者表現為腸系膜淋巴結增生,水腫,充血,但培養為陰性。
2、細菌感染(30%)
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腸系膜淋巴結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結炎,細菌侵及的淋巴結多表現為淋巴結內急性炎癥反應,出血及壞死,淋巴結內可分離出沙門菌。
腸系膜淋巴結炎癥狀
1、患上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患者,則會出現咽痛、腹痛以及嘔吐和便秘等癥狀。并且還會有一部分患者出現淋巴腫大的癥狀。
2、腹痛是本病早出現的癥狀,可在任何部位,但因病變主要侵及末端回腸的一組淋巴結,故以右下腹常見,腹痛性質不固定,可表現為隱痛或痙攣性疼痛,在兩次疼痛間隙患兒感覺較好。
敏感的觸痛部位可能每次體檢不一樣,壓痛部位靠近中線或偏高,不似急性闌尾炎時固定,并且程度較急性闌尾性炎輕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緊張。偶可在右下腹部捫及具有壓痛的小結節樣腫物,為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有些患者可能并發腸梗阻,應注意觀察。
3、年齡較小患兒在臨床上出現與闌尾炎相似的癥狀,但病情較輕,而無腹肌緊張者,應考慮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一般經過禁食、靜脈輸液、抗生素等治療后腹痛可明顯好轉,無需手術治療。但有時很難與闌尾炎鑒別,治療觀察癥狀不見好轉者宜手術探查。
4、發病前喉痛、發熱、倦怠不適等前軀癥狀后會出現臍部和右下腹痛、惡心、嘔吐,有時可發生腹瀉或便秘。這樣的發病過程與急性闌尾炎先腹痛后發熱正好相反,且發病早期即體溫驟升。
體檢時臍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壓痛,范圍比較廣泛,壓痛點不固定。因小兒腹肌不發達,腹肌緊張可不明顯。有時可捫及小結節樣腫物。白細胞計數增高或正常。如為鏈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較稀薄的草綠色液體,涂片可找到革蘭陽性球菌。
5、患上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患者在會在發病前一到兩天的時候出現全身不適以及咽痛、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繼而出現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及臍周圍,往往呈陣發性,如擰絞樣。進食后再次出現疼痛可嘔吐食物。查體見面部潮紅,口唇蒼白,咽部充血,腹部壓痛多由右下至左上呈斜行分布,但以右下腹為明顯,多無肌緊張及反跳痛。
體瘦之兒童有時可觸及腫大淋巴結。臨床上須和急性闌尾炎鑒別。前者一般為發熱后腹痛,轉移性腹痛不明顯,腹痛往往不局限,白細胞計數升高不明顯。
后者多有轉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續性,惡心、嘔吐比較明顯,右下腹壓痛局限,常伴有腹肌緊張及反跳痛,白細胞計數多明顯升高。典型病例,一般不難鑒別。但年幼兒童不很合作或不能表述病情時,鑒別可能很困難。
一、保守治療
若已確診,可保守治療,一般經禁食、靜脈輸液及抗生素治療腹痛,可明顯好轉,逐漸恢復,無需手術治療。
二、手術治療
1、但若經上述治療,癥狀不見好轉者,或難與急性闌尾炎鑒別時,宜手術探查。
2、沙門菌引起者,如果形成膿腫或出現腹膜炎癥狀,則行手術引流。
沙門菌感染引起胃腸道疾病以胃腸炎多見,也有引起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報道。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為小兒腹痛的常見病因之一,臨床上易與急性闌尾炎相混淆,多見于7歲以下的小兒,多屬病毒感染。
好發于冬春季節,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發,或繼發于腸道炎癥之后。典型癥狀為發熱、腹痛、嘔吐,有時伴腹瀉或便秘。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又稱急性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acute nonspecif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由Brenneman(1921)首先提出,一般病例藥物治療有效,少數腸系膜淋巴結炎化膿后形成膿腫,則需外科治療。
沙門菌感染引起的腸系膜淋巴結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結炎,好發于兒童或少年。
細菌侵及的淋巴結多表現為淋巴結內急性炎癥反應、出血及壞死,淋巴結內可分離出沙門菌。應先行保守治療,若形成膿腫或出現腹膜炎癥狀時,則行手術引流。